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

比亚迪东京车展破圈记:一个中国品牌如何与日本市场“双向奔赴”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你知道吗?对于某些中国品牌来说,日本市场向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汽车这种本土品牌扎根极深的领域,外来者常常要么浅浅试水,要么干脆止步。可就在这片看似被本土品牌锁死的土地上,比亚迪居然扛旗闯出了一片天。

文章先说点场景化的料吧,就说这几天,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也就是东京车展在热闹开幕。东京街头那种人流穿梭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各路媒体相机的闪光灯像是雨点,围绕在展台附近。而这次展会里,比亚迪居然是最受宠的主角,无论是人挤人的展台门口,还是随处张贴的宣传海报,都给人一种“这场盛宴里谁是王者”的感觉。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咱们老坐飞机来回跑日本的朋友可能清楚,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有一种极近乎执着的偏爱。毕竟日系车的市场份额高达94%,这个数据摆出去看着人都瘆得慌。这一次,比亚迪以乘用车和商用车双展台的方式亮相东京车展,直接来了个“本土包围圈里的亮点突破”。说实话,这既是一种极高风险的尝试,同时也是中国品牌“出海故事”里少有的一个高能场景。

东京车展上的“中国符号”:产品就得“对胃口”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东京车展上的比亚迪展台就像一个“墙内开花”的缩影,而真正让大家放下相机、聚精会神的,是展台上的两款新车。这两款车的首发,不是单纯的秀肌肉,而是真拿捏住了“针对性”的关键。

先说说那辆车名超有日本味儿的K-EV BYD RACCO吧,这名字从日语“ラッコ”(海獭)翻译过来,既透着一股亲和力,还带点自然环保的意思,瞬间让日本消费者感到贴心。设计灵感更是细腻:车身借鉴了海獭环抱幼崽的形态,视觉冲击力别提多得劲了。再配上Super Tall的高车身以及双侧滑门的设计,直接解决了日本狭窄街道开车不方便的问题。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另外还有个不得不提的福音——比亚迪的插混新车海狮06DM-i。别看它名字很文艺,但实实在在地盯着日本的新能源市场难题去了。目前日本的纯电车渗透率才2.8%,消费者要么嫌贵,要么担心没地方充电。可这辆车聪明为“过渡阶段”的消费者提供了完美的答案:“日常通勤用电,长途旅行靠混动”。就跟帮你给家里备了长途应急药箱一样贴心,确实有点破局的意思。

商用车也有话说:十年打磨出来的名片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比亚迪的商用车展台也在东京车展“亮足了牌”。其中,全球首发的纯电卡车T35最让人眼前一亮。别看这货块头不小,但它秉承了“咱是来适应你”的宗旨,不仅尺寸完全符合日本市场的法规,还搭载了标志性的刀片电池,即将以“中国试水、日本落地”的双市场验证方式开始全球销售。这套路破圈有点意思:先在国内优化模型,再拿到海外市场大展拳脚。

再说久经沙场的小型巴士J6、中型巴士J7、大型巴士K8,这些都是日本街头的老面孔。从北方的雪原到海岛的乡村,十年沉淀让它们在日本扎下了根。数据显示,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已经成了这个国家公共交通电动化转型的头号功臣,甚至还会在大阪·关西世博会上投入使用,提供33辆纯电巴士,这可是直接帮日本政府省了一大笔环保问责的麻烦事儿。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从被动到领先:中国车企出海的另一副画面

比亚迪的东京车展故事不是孤例,它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品牌出海逻辑。先用商用车在日本立足,再逐步扩张到乘用车市场。这一战略天衣无缝:绕过与日本品牌的直接较量,用技术和口碑打磨信任,再完成全面布局。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我们如果回到2022年比亚迪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的时候,那时推出的元PLUS、海豚、海豹这些车,都透着高端贴地的意味。这些产品每一台都像是为日本消费者量身定制,从打动家庭用户的动感外观到拉拢年轻群体的灵活尺寸,不是单纯输出车型,而是用产品切得严丝合缝真正需求。

渠道更是有点门道。短短两年就扩张了66家销售门店,覆盖日本8个行政区,扩张速度放国内都算得上快。这叫双轮驱动,把产品和服务结合起来,靠质感而不是低价,直接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日本市场的新逻辑:文化、技术与生态

日本人对比亚迪的关注早已不局限在“电动汽车卖得咋样”上了。比亚迪的重要电动轿车海豹,就被日经BP社拆解研究,并发布了一本售价88万日元的《海豹彻底分解》书。都说技术是民族工业走向全球的核心资产,而这次拆解评价直接反映了日本在技术层面对中国车企的认同。

比亚迪东京爆圈:日系车垄断下,中国品牌如何打破“固有偏爱”?-有驾

更比亚迪还在本地找了不少“接地气”的机会,把自己建立成“文化纽带”的企业。比如支持日本的网球、高尔夫赛事,参与中国节活动之类的。这些都让它与本土消费者拉近了距离,在感性层面抢了一波好感。

讲个大势吧,全球汽车行业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地方。这一波“新能源转型”浪潮中,比亚迪能在日本扎根成长,既是它自己的故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出海逻辑的缩影。从早年的技术引进到如今的技术输出,中国车企再也不是只能跟随的大厂了,而是开始在一些领域里抢占了领风。文字说到这里,心里还真是劲儿满满。

未来:新出了路,更该跑起来了

东京车展上的比亚迪不过是新的起点,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从日本的新能源生态布局,到即将大规模上市的新车型,再到销售网络与售后服务体系的优化,都需要时间沉淀。但这段征途,注定会为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市场树立更多标杆。

比亚迪已经不止是来卖车了,它带来的是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文化的一整套“方案”。而这套方案,正在从一个小点开始,影响和改变全球产业协作的思路。

东京车展比亚迪展台的故事,绝不只是个展会记录。它是一场关于中国车企、关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深度交融,还带着点人生哲学般的回味: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里,如何用新的路径笑到最后?

在这段全球征程的起点上,比亚迪的路还很长。但起码有一点是明确的:故事才刚刚,接下来一定更得劲。啥时候再听到下一步消息,我们一起再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