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市有个有趣现象:不少朋友发现,自己刚看中的新车突然降价了,配置表还变得更长。这不是错觉——如果你最近关注吉利、比亚迪这些主流品牌的新车动态,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加量还减价”正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眼前。
比如刚上市的2025款吉利银河L7,入门价直接定在11.58万,比同级竞品门槛低了近两万元;而比亚迪秦PLUS DM更猛,不仅全系下调2000-12000元,还一口气塞进了40项新配置,包括L2辅助驾驶和5G车联网。这种操作背后,其实是车企在激烈竞争中摸索出的新策略:不搞“砍配置降价”的套路,而是靠技术整合和供应链优化实现“增配不加价”。
一、价格下探,配置反升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车企能同时做到降价和增配?关键在于三方面突破:
1. 规模化降本:像比亚迪这样年销百万级的品牌,通过零部件高度通用化和平台化研发,显著摊薄了单车的智驾硬件成本。这也是为什么2025款宋PLUS DM-i能把英伟达芯片、350米探测雷达下放到全系。
2. 技术复用:吉利将银河L7/L6的1.5L EM-i混动系统模块化开发,同一套动力总成适配多款车型,研发投入效率倍增。其46.5%的热效率甚至小幅领先比亚迪五代混动的46.06%。
3. 政策引导:今年行业自律公约明确反对“内卷式降价”,推动车企转向价值竞争。正如某供应链人士透露:“增配不加价本质是更健康的降价方式”。
二、实车对比:钱花得更值了
具体到车型上,升级幅度堪称“颠覆式”:
- 比亚迪秦PLUS DM:入门价压至7.98万,却新增了腾讯地图、遥控移车等实用功能。中配的55km超越版虽涨价1.4万,但换来53项配置升级,包括全套主动安全和L2智驾,真正实现“丐版价格、顶配体验”。
- 吉利银河L7:新增的1.5L EM-i版把插混SUV门槛拉低到11万级,纯电续航115公里,比比亚迪宋PLUS同级车型便宜3万。更关键是1.5T版本降价1.3万后,反而增加了魅族车机和舒适制动系统。
- 奥迪A5L:豪华品牌也卷入战局。一汽奥迪A5L预售25.68万起,尺寸达到C级车水准(轴距2969mm),却标配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激光雷达+无图方案首次出现在30万内燃油车上。
三、智驾普及按下加速键
今年最明显的趋势是高阶智驾平民化。比亚迪把天神之眼系统下放到7万级的海鸥上,支持拨杆变道、代客泊车等27项功能;秦PLUS DM的L2系统甚至标配了高速导航辅助。这种“科技平权”直接刺激了行业跟进——岚图知音以20.99万预售价提供901km续航+435马力电机;长安启源A07增程版用43.31%热效率发动机实现亏电油耗3.94L,纯电续航却冲到230km。
四、消费者如何理性选择?
面对这些“真香车”,建议把握三个原则:
1. 关注长期价值:对比新老款配置表,警惕“隐性减配”(如音响数量缩减、座椅调节功能阉割),优先选择像比亚迪、吉利等明确“增配清单”的品牌。
2. 按需选智驾:如果常用高速通勤,L2级辅助驾驶值得投入;若主要市区代步,基础主动安全配置更实用。
3. 看技术平台:模块化架构(如吉利BMA、比亚迪e平台3.0)的车型换代时升级空间更大,后期保值率也更高。
> 有意思的是,这种“加量减价”潮反而提升了行业标准。当15万级车普遍标配800V高压平台和激光雷达,当国产混动热效率突破46%,消费者最终收获的是技术普惠与体验跃升。就像一位刚提了银河L7的车主所说:“以前觉得省油和智驾不可兼得,现在发现,等等党确实赢麻了。”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价值升级还未见顶。随着华为乾崑、英伟达Thor等智驾方案规模化装车,明年我们或许会看到20万内车型普及城市NOA——而对消费者来说,唯一要准备的,可能只是一点耐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