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很多车企都在使劲念“新能源”这本经,但最后真跑出来的其实没那么多。上汽集团8月销量一下子同比大增41%,这份成绩单拿出来,不管是行业里的人,还是吃瓜群众,多多少少都得挠挠头:这公司到底干了啥?它凭什么逆势上涨,甚至能实现“八连涨”?说实话,我也琢磨了半天。
先搁这数据不谈,咱们可以问个问题——老牌国企,年头又多,光环又大,在电动化这条路上,早年有人看好,也有人摇头。可现在上汽硬是做到了自家品牌占比超63%,出货量也是一路飙,纯靠运气?这年头谁还信?
核心肯定还是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力。上汽以前有个毛病,习惯吃合资厂商的大锅饭,利润靠大众、通用这些外资品牌,安全但没发展。不过到了智能电动时代,外资慢半拍,国产品牌开始撅屁股烧火了。谁还愿意天天被人卡着脖子?上汽在这节骨眼上选了个方向,死磕自己的品牌,荣威、名爵、五菱、智己,全员冲一块,供应链自己掌控,研发自己搞,营销也自己来。最近数据就能反映这种“自主性”有多重要,自主品牌销量同比接近翻倍,整个市场结构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那再掰掰“新能源”,前些年谁都说新能源能颠覆行业,但真正把“故事”变成“市场”的不多。上汽在新能源这块确实下了本钱,不光是造车,把车卖出去这件事也做到极致了。智己、荣威、五菱这些牌子同时发力,补贴政策弱了,上汽反倒没掉队,说明它不靠政策吃饭,靠的是产品和渠道。例如,智己的L6能和特斯拉、小鹏抢那个“20万+纯电轿车”蛋糕,MG在海外一天到晚刷欧洲市场出货单,其实就是产品卡位卡得准。新能源车同比劲增近50%,说明不单国产老百姓愿意买,上汽的电动车在海外也能吃得开。这就不是单纯价格战能解释的了。
说到海外,有些网友一聊到中国车企出海就心虚——你咋知道人家海外买的车不都是低端货?但不得不说,上汽在国际市场的表现,比我原来想象的要扎实得多。欧洲销量第一,中国牌子最响亮,这不是靠贴牌或者低价把车“塞”出去。欧洲对环保需求高,对车的技术、做工都苛刻,上汽能在这块拔头筹,是下了苦功的。欧洲终端交付20万辆,同比增长还20%,靠谱数字。
这里还有个挺重要的现象,就是“新品爆款拉动销量”。几年前,有些品牌是堆量卖老车型,能卖就赚。但上汽现在啥策略?每过两三个月就有个新车亮相,而且都是有看点的。跟华为做的尚界H5,网上热度一直不低,成都车展MG4和智己LS6,预售订单直接拉爆,这说明用户认的不仅是品牌,还有创新和产品力。这也是很多老牌企业学不来的,上汽在新品上砸钱、砸资源,市场就会给你反馈。
再说说经营质量,你发现没有?以前不少车企为了冲量,亏本做买卖,现金流紧张得很,上汽这两年收缩战略,调结构,财报越来越好看。上半年净利润翻了四倍多,现金流量也猛涨,企业有钱,有钱搞研发,有钱补贴经销商,就敢做长期生意。中国车企有时候就是被“格局太小”拖了后腿,明明有技术,有市场,结果不敢扩产,也不敢去海外,最后把优秀的机会让给外资或者二流品牌。上汽有魄力大步走出去,这就把别人甩在了后面。
再想深一层,新能源车企每年战况都变,光忽悠资本不行,得真把核心技术做出来。比如智能驾驶、动力平台、电池技术,这些都是硬碰硬的事情。上汽现在不仅敢在国内卷,还敢进军海外高端市场,标的就是中国制造的升级。以前大家说“中国车就是便宜”,如今它们能做到和欧美合资品牌同场竞技,而且利润率也在涨。你不能小看这背后的质量管控、服务升级。
那为啥它能涨这么猛,别家就难搞?不能只归因于这波宏观经济需求回升,也不能只看政策利好,关键还是企业的战略定力。过去几年,车企里可见太多跑偏的,有的盲目扩张,有的跟风烧钱争市场,有的一夜暴雷关门。上汽之所以能挺住风浪,一方面是体系稳:技术真投入、供应链能控、品牌自信再加上海外渠道的布局提前铺好。另一方面,团队做的决策,一直偏保守但有效,从合资到自主,逐步切换,不赌命。不是谁都愿意这样深耕细作,也不是谁都可以等到转型红利兑现。
那新能源赛道到底会不会“卷死一片”?这得看谁能在技术上再快一步,谁能在营销和渠道上先占坑。目前看,上汽集团的打法是比较全面,甚至有点“笨”,但就是做到了厚积薄发。你看它海外整个区域市场布局,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主力车型,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互补,新能源全领域覆盖。这种打法不是靠单点突破,而是靠体系。体系的好处是,一环出问题能用其他环节兜底,风险小,更容易长久。
回头再问,八连涨背后的底层逻辑到底是啥?是企业认清了,不能靠别人,得靠自己。合资已成过去,“自主”是唯一未来。新能源领域是兵家必争,“产品+品牌+技术+渠道”,缺一不可。海外市场越来越重要,本土市场仍是基础,不能偏废。新品频出是回应消费升级,用户期待的是好看、好用、能跑、靠谱。经营质量高了,不光有面子,更有底气。现金流健康,企业就能扛周期、抗风险。
最后我想扔个问题给大家: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里,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是拼命砸广告、忽悠投资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还是像上汽这样走老路却能焕新生的“老国企”?
答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告诉我们,比拼到最后,拼的是企业家长期作战的能力,是对市场的判断,是研发和制造的硬本事。上汽集团这次能“八连涨”,不是神话,是熬出来的,是一帮人吃苦、摸索、试错、然后猪一样坚持下来的结果。中国制造目前已经靠着这一波走到了世界舞台中间,但能不能继续往前,还得看后面有没有更多像上汽这样的企业,能脱胎换骨,敢闯敢拼,能挺住跟头,最后还得把产品和管理做到世界级别。
说到底,中国车企的未来,靠的不再是“抓住机会”,而是真正把产品、品牌和服务做明白了。 谁能把这些事情做好,谁就是赢家。消费者不会一直买账,市场也难长期宽容。上汽这次给行业打了个样,那些还在犹豫、还在原地磨刀的厂商,也该醒醒了。毕竟,电动化智能化,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你不出手,别人就会把市场拿走,未来,没人会给你机会再补课。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