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降价,这听起来像一个做梦都不敢梦的场景,但它确实正在发生。曾经被市场追捧到加价排队的保时捷卡宴,居然“弯下了腰”。价格直线下探,使它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玩物。可是消费者的反应令人玩味,销量并没有呈现火箭般的蹿升态势,反而只是缓步回暖。这让人有点费解,降价后的豪车为什么买账的消费者还是有限呢?
过去的卡宴可是威风凛凛,一款豪华SUV能在街头巷尾引来无数回头率,其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张身份名片。但时代似乎变了。如今,即使新款卡宴加入了更厚道的配置,价格比以往“高冷”的年代也更加亲民,它的销售表现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燃爆”。根据统计,它在今年五月卖出的1532台,与四月份的数据几乎持平,远未达到降价后库存见底的热潮。这不禁让人摸不着头脑,是消费者更难被讨好吗,还是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更新?
细看这款车的现状,它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它“骨子里的贵”依然没改变。91.8万元起售的3.0T逐梦版,虽然终端售价能打到七十多万,但实际上也得落地八九十万,这依旧是普通消费者的天花板。再说网传的“七八十万落地”,绝大部分需要加上分期购车的苛刻条件。简单说,卡宴的用户群体,依然是金字塔中上层那一部分人。应景的是,很多卡宴车主以身份匹配论这样的说法暗自自嘲:“降价了?买的人是不是低了一个层级?这可得拍个脑门子想清楚。”,道出了许多人对于这次降价的复杂观感。
另这辆车也有它“藏着掖着”的软肋。虽然定位百万豪车,但轴距只有2895毫米,在中大型SUV中其实并不算宽裕。后排这一“硬伤”让它对比宝马X5L、路虎揽胜运动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无论是家庭用户的空间需求还是商务豪华的尊贵体验,在这方面,它就稍逊筹码。另外,比起同级别车型,卡宴内饰音响、座椅通风等配置也比不上帕拉梅拉等家族兄弟,更别提直接竞品的一些高阶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降价所带来的性价比吸引力。
放眼市场,这种车辆由加价转为降价的大起大落,背后透露的是一种微妙的市场生态变化。保时捷的品牌定位确实依旧坚挺,这点从“青蛙脸”车身的辨识度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豪车市场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宝马、奔驰在同级别上,提供不同尺寸、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线,更符合顾客的个性需求。而特斯拉、理想等新能源品牌的迅猛崛起,也在豪华SUV这一细分领域不断吞噬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像理想L9这种定价七八十万的大家伙,就像是“收割机”一样,从空间、操控、智能化等各方面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纠结于品牌的年代了。
如果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当年卡宴问世,本身就是保时捷试图进军SUV市场的激进尝试。毕竟在911车型外,保时捷的生存压力巨大,抓住SUV那条发展的高速公路是当时破局的关键。没人能否认,卡宴的“开天辟地”使得保时捷的形象冲破了跑车品牌的局限,开创了一个产品家族的新领域。彼时,卡宴上市即大热,并顺利借助2000年代全球SUV消费热潮,成为明星车型。这一波“创造力”和“先发优势”,让它尽享红利长达十年。但好景并不是永久的财富密码,随着更多品牌进入豪华SUV市场,积蓄已久的挑战在近年来正逐一爆发。
像宝马X5这种对手,凭借较大的内部空间和更出色的配置博得无数家庭用户的青睐;奔驰GLE则以舒适豪华的氛围牢牢吸引住对乘坐感受更加在意的消费者;路虎揽胜运动更不用说,大牌气场加上不输越野能力,满足那些想“走走别野路”的用户。随着技术的进步,价格差异减少,曾经卡宴的不可取代性如今显得不再那么举足轻重。它的“灵魂定价”显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被稀释风险。
从商业市场的角度品牌溢价是把双刃剑。它助力车企赚得盆满钵满;但另过于倚重品牌响亮度而轻略市场无情规律的代价是相当高昂的。现在,卡宴正经历这样的“阵痛”。降价是市场做出的理性选择,但这次操作是对品牌长期定位的小幅调整,还是战略全面转向前的试水?不言而喻,消费者给出的回应和销量差距将成为厂家下一步的风向标。
有人说,卡宴的“降价”是迟来的市场让步,细看之下,既有尝试救市的无奈,也有不得不随大流的尴尬。品牌保鲜虽重要,但如何在诚意中找到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可能才是未来豪华SUV们能否站稳脚步的关键考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