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给车企定了一个碳排放限制。规定是每公里碳排放不能超过93.6克。如果超了,车企就要交罚款。听说总罚金能达到130亿英镑。这笔钱可以买下很多支足球队。
可是传统车企没有发展新能源技术。他们选择用钱解决问题。他们找比亚迪、特斯拉这些新能源大公司,买“碳信用”来抵消排放。
比如日产。他们前一阵子宣布和比亚迪合作。他们说这是“联合履约”。其实就是日产排放超了,让比亚迪帮忙承担。日产会给够钱。
这个做法就像差学生找好学生替考。他们还嘴上说,这是为了适应新规定。而且这不是少数现象。特斯拉早就开始做这个生意了。丰田、福特这些老公司都是它的客户。去年头九个月,特斯拉光靠卖碳就赚了16亿英镑。这比很多小工厂一年的收入还多。
欧盟做的事情更让人意外。原本规定一年检查一次排放。后来改成三年一起算。他们说这是给车企时间调整。车企明白了:反正有时间缓冲。现在可以先花钱买到合规。等到2027年再努力也不晚。
很多人因此感到生气。他们说这是在“拖延转型”。因为一些公司正在认真发展纯电动技术。他们看不惯这种花钱就能成功的做法。
最讽刺的是这件事。以前欧洲车企把中国电动车看作是巨大的威胁。他们说中国车抢走了他们的市场。现在他们反过来求着比亚迪卖碳信用。这就像是上演了一出戏:当初有多讨厌,现在就有多需要。
有网友开玩笑说:“这不是碳排放交易。这是中国车企给欧洲同行开的‘减排培训班’。而且学费很贵。”
现在车企们还一起去说服欧盟。他们希望放宽2035年禁止卖燃油车的规定。理由是“南欧充电桩不够,消费者不买电动车”。这个借口听起来很好笑。难道基础设施差,就可以不转型了吗?按照这个想法,当年要是觉得加油不方便,是不是就不用发展燃油车了?
支持这种模式的人说:“过渡期必须给时间。” 反对的人立刻指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懒办法!” 因为车企如果能花钱解决问题,谁还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去研发新技术?
欧盟现在也陷入了两难。管得太严,怕车企会倒闭。管得太松,又达不到“2050年脱碳”的目标。它就像是一个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丈夫,左右为难。
最赚钱的还是比亚迪这些中国车企。他们不仅卖车赚钱,还能靠卖碳信用轻松赚钱。他们也提高了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以后车企见面可能不会问“你家的车卖得好不好”。他们会问“你家的碳信用还剩多少,能借我点吗?”
我们可以说,我们稳稳抓住了这次新能源发展的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