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昏暗,刚下班的我钻进深蓝S05的驾驶舱,习惯性“抬头找方向盘后面的仪表盘”,指尖无意识地点了下近在咫尺的中控屏,像个掏兜找打火机的老烟枪——才猛然想起,新车其实压根没有仪表盘。空落落的方向盘后方,光滑、干净,仿佛陷入一桩无犯罪现场的悬疑剧。那么,这辆没有仪表盘的车,到底值不值得信任?或者说,这种看似“反人类”的设计到底有几分合理?
坦白说,第一次坐进这样的车里,我的本能是踅摸“老地方”,人对既有秩序的依赖,远远超过车机系统对OTA升级的渴望。仪表盘,在我们的驾驶记忆里,是个不容忽略的信息堡垒——时速、剩余续航、警告灯,哪一样都和“安全感”挂钩。深蓝S05直接砍掉它,就像一家老字号火锅店突然宣布以后只用咖啡杯供汤,吃没吃出一样的辣味不说,心理预期早崩了半边。
只是现实永远比偏见更结实。当我真正用起来,才发现,“冰冷无情”的机器,偶尔能温柔地突破人的习惯。MAX版以上的S05给了一套AR-HUD,简单说就是全息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的车载信息,像是“幽灵机师”般出现在你驾驶视线的正前方。照片里记录的是三维的矢量图,实际效果比拍出来的照片还要清晰——而且,每次打火启动看到那一串数字和动效,像是在跟仪式感较劲。
AR-HUD的最大优点也很明显:信息板块可以自定义。别小看这个设定,原先那些被仪表盘“封建势力”固化的内容——速度显示、导航轮廓、辅助驾驶状态、实时能耗,统统按照你个人的需求在AR-HUD上做分区、排序,三块显示区域随你拖拽组合。你想让速度更醒目一些,直接移到中央;担心晚上眩光,可以调低亮度、换清爽配色;甚至导航轨迹、距离提醒、小地图,都让“中控大屏党”汗颜。个性化定制,终于不再是“哪个厂家彩灯多”,而是真正回归到——我的车,我自己说了算。
当然,不可避免的怀疑还是来了。“没有仪表盘真能开?”“万一失灵怎么办?”“眼睛会不会累?”这些年,车圈像极了体检中心——一边追捧新鲜感,一边用惯性思维往回拉扯。简单回答:一两天确实不大适应。但人的适应能力超出想象,没有仪表盘后,我反倒拥抱了更多“视野洁癖”。以往开车总要时不时低头看速度表,而现在,一切都“空降”眼前,安全驾驶成了条件本能——就像生活里乔迁新居,第一晚可能会翻箱倒柜找牙刷,第二天早上醒来,你就会有条不紊走向自己的新浴室。
更何况,深蓝商城还能给你配一个外接仪表盘。对于那种铁了心要体验1997年桑塔纳直视感的客户,官方妥妥地备好了圆滑的过渡方案。车厂怎么说也不是故意把用户“赶到墙角喊口号”,更多时候是试图让创新分层推进。用朋友的话说,有没有仪表盘,倒成了一种“身份标识”:喜欢尝鲜的不设限,不舍仪表的从善如流。总有方案适合你,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职业敏感使然,我忍不住思索这么个“无中生有”的设定背后逻辑。人类对“信息可视化”的追求,其实早于特斯拉的OTA。早在老式飞机座舱里,各种仪表错落有致,给飞行员提供冗余和安全边界。但随着技术升级,机械变弹窗、实体变数字、偏见让位给习惯,偶尔多一份“信息整合”的勇气——不是挪掉仪表盘的勇敢,而是接受有些历史,至少在停车场里,可以选择被AR-HUD替代。驾驶仪表本身没有任何神圣光环,关键是——我想要什么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哪儿出现最安全最顺手。
当然,AR-HUD也绝非毫无短板。比如,过于依赖软件体验和投影效果,万一遇到高反光、偏振眼镜、或者技术bug,体验确实会出现“乌龙”。不过,从所见到的用户反馈来看,绝大多数人只用了两三天,就彻底接受了这种视线内的信息投射,热衷定制、调皮试用的用户,不知不觉成了新科技的大喇叭。毕竟,仪表盘说到底就是“显摆数据的货架子”,真要勾起情怀,缅怀的也该是真实公里数而不是屏幕的存在。
有趣的是,我时常在车友群里看见新人一边吐槽“仪表盘去哪儿了”,一边高调晒自定义界面。某种程度上,这种矛盾和纠结,本身就是技术更替最真实的体温。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自己的驾驶“生活方式”,更没有哪种方案能永葆理性和万能。
既然说到这里,就顺便打个小广告。天津的深蓝S05车友会大门常开,欢迎敢于尝鲜、也容得下保守的伙伴。人生就像开车,有时候多出来的一片空白,反而是给自己视野和未来留下余地。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没有仪表盘的车,究竟是勇敢的突破,还是不必要的冒险?你会为一块“眼前的幻灯片”买单,还是坚持守住那点熟悉的安全感?
这个答案,也许和未来方向有关,也许,只取决于你愿不愿意,给新世界多一两天的试驾期。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