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车人自己买啥车?内部购车榜揭行业底牌,预警78%投诉率!

哥们儿姐们儿,眼下这车市的销售冲刺季,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又被那些卖车的给彻底“霸占”了?

新车续航数据、限时购车优惠、车主好评截图,铺天盖地而来。

每条信息,字里行间都透着销售对自家品牌的“铁杆支持”。

卖车人自己买啥车?内部购车榜揭行业底牌,预警78%投诉率!-有驾

可我跟你说,这热闹推销的背后,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销售们嘴上说得再天花乱坠,自己真掏钱买车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往往能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真相。

就拿我认识的李文来说吧,他在一个传统大牌车企当销售顾问。

每天朋友圈发三五条自家车型的推广,那叫一个勤快。

公司还给员工提供九折的内部购车特权,多大的诱惑啊!

结果他呢?

最终却提了辆蔚来ET5。

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卖车人自己买啥车?内部购车榜揭行业底牌,预警78%投诉率!-有驾

还有个叫郭海的消费者,去一家新势力门店下定金,结果发现接待他的销售顾问也订购了同款车。

郭海当时就乐了,心里踏实不少:“销售自己都买这车,我这决定肯定没毛病!”

这不就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信任投票吗?

网上还流传一个说法,理想L6内部员工的预定量,是L7的十二倍。

这数字,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也有像奇瑞芜湖生产基地那样,职工停车场里七成都是自家车,这种“爱厂如家”的朴素情感,看着就让人心里暖。

卖车人自己买啥车?内部购车榜揭行业底牌,预警78%投诉率!-有驾

我们用车社也做了个小调查,跑了几十家门店,跟不少一线销售聊了聊。

结果发现,从业者购车比例排行前三甲,基本被特斯拉、蔚来和理想牢牢占据,小鹏、深蓝这些品牌,就稍微靠后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拿这个问题去问当下流行的AI模型,它给出的答案,跟我们的调研结果高度吻合:理想、特斯拉、蔚来和比亚迪,确实是销售们自己最爱买的牌子。

卖车人自己买啥车?内部购车榜揭行业底牌,预警78%投诉率!-有驾

这一下,一个核心问题就浮出水面了:同样是卖车的,为啥有人宁愿放弃内部福利,也要去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有人却心甘情愿地用真金白银,给自家品牌投下信任票?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汽车行业怎样的深层逻辑?

那些被“自己人”力挺的品牌,到底赢在哪儿?

当我们深入探究那些从业者购车比例高的品牌,会发现他们并非单纯依靠价格战。

上海理想门店的主管王磊就点明了关键:“我们很多销售选择理想,不是被优惠打动,更多是源于时间验证后的认可。”

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背后的真谛。

王磊告诉我,新入职的销售,很少会立刻购买理想。

可那些在岗两年以上的老员工,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开上了理想。

这是为什么呢?

“你想啊,每天通勤超过八十公里,下班还要接送孩子,理想那包裹感极强的座椅,那能让全家人伸展自如的宽敞空间,还有副驾那块能让家人一路欢声笑语的娱乐大屏,这些优势,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会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他描绘的场景,是如此生动:一家老小,舒适地坐在车里,孩子看动画,爱人刷剧,父母在第三排也毫无局促感,这不就是“家庭出行幸福感”最真实的写照吗?

理想增程技术的优势,也是老销售们由衷赞叹的。

初期可能感受不深,但长期跑客户下来,增程模式的魅力便显露无疑:市区纯电行驶,成本低得惊人;跑高速时,燃油补能,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那种说走就走、随心所欲的踏实感,绝非短期优惠能够替代。

一位销售感慨道:“开了一年多,周末带家人出去玩,父母坐第三排也不觉得挤,后备箱能装下所有装备,这种全方位的实用性,是我最终选择它的根本原因。”

这种“时间验证”的逻辑,在蔚来的销售团队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一位蔚来销售透露,虽然公司为员工购车提供六千到一万元的补贴,但这并非他们购买蔚来的主因。

真正驱动他们掏钱的,是对蔚来极致服务和独特社区文化的深度认同。

设想一下,你每天向客户宣讲“蔚来服务有多好,社区有多温暖”,自己却开着别家的车,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我们销售啊,超过九成开的都是蔚来自己的车,预算充裕的选蔚来,预算稍紧的就选乐道。”

他这话,道出了“言行一致”的力量。

特斯拉的销售们,更是将对品牌理念和技术路线的认同,融入了骨髓。

一位特斯拉店长刘先生坦言:“在特斯拉,我们根本不需要通过折扣来证明产品的价值。”

这话,何其霸气!

特斯拉销售朱先生也直言不讳:“自动驾驶功能让每天的通勤变得异常轻松,这种科技带来的便捷,其他品牌实在难以匹敌。”

据我们了解,在北京南四环中路、华贸和管庄这三家特斯拉体验中心,十五位销售中,仅有一位驾驶深蓝,其余全部是特斯拉。

这组数据,远比任何华丽的广告语都更具说服力。

除了产品体验,车辆的保值能力,也是影响销售们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八月份特斯拉和理想的三年保值率都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涨。

这可不是小事,毕竟车子也是一项重要资产。

高保值率,意味着你的投入更有价值,未来换车时也能减少损失。

比亚迪的销售们呢,他们选择自家车型的路径,就更偏重于“经济实用”了。

园区免费充电政策,加上日常用车成本的低廉,对这些需要频繁通勤的销售来说,简直是“打工人”的福音。

这不就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典范吗?

为何有些品牌的“自己人”不买账?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的销售,都对自家产品情有独钟。

一些品牌,即便祭出诱人的员工折扣,其内部员工的购车热情,却常常令人费解。

就说那在中国市场渐行渐远的捷尼赛思吧。

曾有消息传出,官方指导价29万元的GV60纯电版,员工价竟然只要17万元!

这几乎是半价甩卖了!

可结果呢?

鲜有内部员工愿意为此掏腰包。

捷尼赛思高管甚至曾公开表示:“中国员工从来不买自家车辆。”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大家普遍认为,员工是否购买自有品牌是个人选择,若产品本身存在问题,责任应归咎于高管和产品团队,而非让员工“背锅”。

卖车人自己买啥车?内部购车榜揭行业底牌,预警78%投诉率!-有驾

深蓝汽车的案例,更是充满戏剧性。

为了提振员工购车意愿,其董事长邓承浩在今年五月的一个活动中,竟公开宣称:购买G318无忧穿越版的员工,可以申请离职“野一下”,玩两三个月后公司再召回返岗。

这番试图彰显品牌“温度”的举动,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员工购车热情未达预期,更引发了消费者市场的广泛质疑——“这是不是变相裁员?”

“纯粹是卖车的噱头吧?”

这波操作,无疑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部分传统豪华品牌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

一位德系豪华品牌的销售张女士,苦笑着向我们透露,公司虽提供员工购车补贴,但旗下新能源车型存在明显的续航虚标,实测里程与宣传数据相差近200公里;燃油车又面临油耗偏高、智能化配置落后等现实困扰。

“向客户推荐能拿提成,但自己买,简直是给自己找麻烦。”

张女士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合资品牌销售的共同心声。

数据显示,这类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的从业者购车比例普遍低于10%。

许多员工宁愿选择没有补贴的竞品,也不愿“将就”自家产品。

更让人深思的是,一些销售人员即便使用了员工价购车,也在想方设法尽快转手。

一位二手车商向我们透露:“经常有销售来找我们,希望能帮忙快速处理掉刚买不久的员工车。

问起原因,多半是用着不顺手,或是小毛病不断。”

这背后,隐藏着何等巨大的“产品信任危机”啊!

我们接触多位一线销售后发现,他们不选择自家品牌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点:产品信任崩塌、薪酬分配不公、以及对品牌核心价值的认同缺失。

比如某款纯电车型宣称续航600公里,但在零下十五摄氏度开空调的情况下,实测竟不到300公里。

销售们都“不敢向亲友推荐,生怕过年返乡时被扔在高速上”。

有的品牌,甚至强制销售购买本品牌车辆作为晋升条件,实则为了消化库存,让销售成为“接盘侠”。

更有甚者,当销售每天背诵着“颠覆传统”的话术时,车间师傅却悄悄告诉他,这辆车的故障码比说明书还厚!

这最后一根稻草,足以压垮任何一丝职业忠诚。

从业者购车比例:消费者该如何解读这面“明镜”?

从业者购车比例,这看似是车企内部的一项“软指标”,实则却是反映产品硬实力、品牌信任度与市场前景的“硬数据”!

试想,那些日夜与产品打交道、最了解其优劣的销售,连他们自己都不愿选择自家车型时,问题就绝非停留在单一产品层面了,而是指向企业战略与价值根基的深层危机。

“明察秋毫者,莫如日夜相处之人。”

销售们自己的购车选择,往往是市场最灵敏的晴雨表。

李想也曾公开表示,在纯电SUV市场,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Y表现出色,他许多同事都已购买。

这不正说明,优秀的产品,能够跨越品牌界限,赢得最懂行的人心吗?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一个品牌的从业者购车比例持续低迷时,这往往预示着产品存在尚未公开的严重缺陷,或品牌在技术路线、用户价值上出现了系统性偏离。

据推算,这类品牌在未来十二个月内爆发大面积投诉的概率高达78%。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人估算,从业者购车比例低于10%的车型,其二手残值率普遍会比行业均值低20个百分点!

这绝非危言耸听。

早在某德系品牌爆发大规模变速箱故障前九个月,其销售的从业者购车比例就已经跌至8.2%的历史低点。

那些最懂车的销售们,早已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发出了清晰的预警信号。

尤为令人不安的是,有车企内部员工透露,技术部门被要求通过软件升级来“屏蔽”部分故障码,“先保证交付,问题以后再处理”。

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其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当这些问题车辆流入二手市场,其残值率将迅速崩塌;另一方面,受损的不仅是销售的职业尊严,还有他们作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根基。

一位销售抱怨道:“提车第一个月就进了三次售后,充电故障、异响不断,每月那点购车补贴,还不够我往返售后耗费的时间成本!”

另一位销售也苦笑着说:“我们不仅成了企业问题的第一批承受者,还得在客户面前硬着头皮维护品牌形象,那职业尊严,简直消磨殆尽!”

还有一位销售,每次客户试驾时问及冬季续航表现,他只能硬着头皮编造“续航看驾驶习惯”的说法,每次说完,都觉得自己的职业尊严在“贬值”。

这字里行间,透着多少无奈与煎熬?

归根到底,从业者购车比例,从来就不是“车企逼员工买车的硬性指标”,它就是一面最真实、最直接的“产品力透视镜”!

所以,对于那些汽车制造商而言,与其煞费苦心地设计各种员工购车优惠,甚至想方设法去“美化”内部购买数据,倒不如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打造出“让销售们心悦诚服、自愿买单”的好产品。

毕竟,当销售在展厅里,对着客户热情洋溢地推介自家车辆时,他们自己日常驾驶着什么车,比任何华丽的销售话术都更具说服力!

那种发自内心认可的推荐,客户能清晰感受到;而那种硬撑着、敷衍了事的推销,客户同样也能一眼看穿。

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消费者,可精明着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