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

在中国市场上,日系、德系、美系甚至国产车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何韩系品牌特别是想走高端路线的捷尼赛思却如此水土不服?明明有现代、起亚这样能在中国卖出不少量的兄弟品牌支持,为何这个号称韩国第一豪华品牌的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却遭遇如此困境?

更令人费解的是,2024年捷尼赛思全年在中国只卖出了1328辆,平均一个月才100多辆,这销量连一个普通4S店都不够养活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韩系豪华车在中国市场寸步难行?是文化认同的缺失,还是产品力的不足,又或者是战略定位的失误?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文化符号的陷阱

走在街上看到一辆捷尼赛思,你会想到什么?根据市场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会误认为它是宾利或宾利的某种变体。这不是偶然,而是品牌视觉符号选择的悲剧。

捷尼赛思的盾形车标,无论从轮廓还是设计理念上,都与宾利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这种相似性非但没有为品牌带来高端联想,反而让它背上了"模仿者"的包袱。在豪华汽车市场,原创性和独特性是核心价值,而"像谁"恰恰是最大的伤害。

品牌形象就像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一旦被贴上标签,想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捷尼赛思缺乏像奔驰、宝马那样悠久的历史底蕴,也没有保时捷那样的赛道传奇,更没有特斯拉的科技创新形象。

当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品牌试图通过视觉符号"借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想象一下,当你花几十万买了一辆车,却总被人问:"这是宾利吗?哦,不是啊,是韩国车啊"——这种体验对于追求身份认同的豪华车消费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韩系车的"中国病"

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其实是韩系车企"中国病"的典型案例。

让我们梳理一下它的三次入华历程:2008年,以"劳恩斯"之名首次进入中国,寂寂无名;2014年,改名"捷恩斯"二次入华,依然无人问津;2021年,以"捷尼赛思"之名三进宫,但2024年销量依然惨淡,仅1328辆。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一个月才卖出100多辆车,而同期BBA(奔驰、宝马、奥迪)每月销量动辄几万辆。据业内消息,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累计亏损已经超过30亿元。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回顾韩系车在中国的发展史,现代、起亚曾经凭借超高性价比在中国市场取得不俗成绩。

但当他们试图向上突破,走高端路线时,却屡屡碰壁。从劳恩斯到捷恩斯再到捷尼赛思,这三次更名不仅反映了战略的摇摆不定,也暴露了品牌定位的迷茫。

在中国消费者眼中,韩系车的标签就是"性价比不错的大众替代品",当它突然说"我现在是豪华品牌了",消费者自然会产生认知失调。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文化信任危机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对"韩系豪华"如此排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韩系豪华品牌的信任度仅为德系的17%。这背后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认知问题。

在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中,德国代表精工技术,日本代表可靠耐用,美国代表舒适宽敞,意大利代表激情设计,而韩国的标签则是"性价比""跟随者"。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像牢固的天花板,很难突破。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回顾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它从学习日本起步,后来模仿欧美,一直扮演着"跟随者"角色。虽然现代起亚集团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在品牌文化层面,依然缺乏鲜明的个性和价值主张。

中国消费者对豪华品牌的追求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象征。当选择一辆几十万的豪华车时,消费者不仅买车,还买品牌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可。而捷尼赛思恰恰在这些方面底气不足。

再加上中韩之间复杂的文化关系,让很多中国消费者在选择高端消费品时,本能地避开韩系产品。这不仅是理性的产品评价,更是一种情感选择。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电动化浪潮下的溃败

捷尼赛思在中国市场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对电动化趋势的反应迟缓。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的今天,捷尼赛思依然坚持"油电并行"战略,明显错失了转型窗口期。

以其电动车型GV60为例,官方CLTC续航里程为451公里,而同级别的特斯拉Model Y能达到594公里。在智能驾驶系统上,更是落后小鹏等国产新势力至少两代。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当消费者花相近的价格,能买到性能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国产电动车时,为什么还要选择捷尼赛思?

更关键的是,捷尼赛思的产品线规划也显得保守而迟缓。当中国市场已经进入电动智能汽车时代,它仍在推广以燃油车为主的产品策略,这就像在智能手机时代还在主打按键机一样脱节。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每隔几个月就有新车型、新功能发布的节奏,而捷尼赛思的产品更新周期和功能迭代速度,显然无法满足这种"快节奏"期待。

对标BBA却巨亏30亿!韩国“宾利”三次入华,为何中国人不买账?-有驾

结语

捷尼赛思的中国市场困境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品牌形象的"山寨"误读,到韩系车企的战略摇摆,再到文化认同的缺失,以及电动化转型的迟缓,最终体现为整体体系能力的不足。

对于想要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突围的品牌来说,捷尼赛思的案例提供了宝贵的反面教材。

豪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实力和认同之上的;差异化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源于品牌独特的价值主张;消费者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需要长期的市场耕耘和文化积累。

在这个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时代,单靠颜值和硬件已经不足以征服中国消费者。

只有真正理解中国市场,找准自身定位,构建完整的品牌体系,才有可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