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人形机器人,如今真的要走进我们的生活了!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高调宣布,小鹏汽车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量产。这个名为IRON的机器人不仅在舞台上走起了"猫步",其丝滑流畅的动作更是让现场观众惊呼"仿佛在太空漫步"。
这台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的机器人,背后藏着小鹏七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团队通过增加脚尖被动自由度,让IRON实现了接近人类的自然步态。更惊人的是,其62个主动自由度的设计,让它可以像真人一样完成各种精细动作。当IRON在舞台上优雅行走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但小鹏的野心远不止于让机器人走两步这么简单。何小鹏明确表示,IRON将采用"超越车规级"的品质标准,在电池、关节、感知及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上都力求突破。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将成为行业内首个应用全固态电池的人形机器人。这意味着什么?更长的续航、更快的充电、更高的安全性,这些都将成为IRON征战市场的利器。
在商业化路线上,小鹏选择了一条务实的道路——优先进入商业服务场景。想象一下,未来在商场、医院、酒店,甚至是工厂车间,都可能看到IRON的身影。它可以24小时工作,不需要休息,还能完成许多对人类来说危险或枯燥的任务。何小鹏将其比作2012年的电动汽车,虽然现在看起来还很初级,但爆发式增长可能就在未来几年。
真正让小鹏底气十足的,是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VLA大模型。这个拥有数十亿参数的物理世界大模型,彻底颠覆了传统"视觉-语言-动作"的处理流程,实现了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输出。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人更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为了训练这个模型,小鹏使用了接近1亿clips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65000年才能遇到的场景总和。
放眼全球,小鹏的IRON将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但小鹏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全栈自研。何小鹏说得明白:"只有自己研发的硬件,才能完美匹配自己训练的模型。"这种从芯片到算法的全链路掌控,或许正是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成本问题。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这也是制约其普及的主要障碍。小鹏能否在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的突破。有业内人士预测,只有当价格降到2-3万美元区间时,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打开消费级市场。
在应用场景上,小鹏已经开始了务实探索。据悉,IRON机器人已经在广州的生产基地投入试用,参与部分生产辅助工作。这种"从工厂到市场"的策略,既能验证产品可靠性,又能积累实际场景数据,为后续迭代打下基础。何小鹏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内,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家庭场景,成为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在讨论人形机器人时,其实是在讨论一个全新的智能终端形态。就像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人形机器人可能会重新定义"服务"的概念。从商业场景到家庭生活,从工业生产到特殊作业,它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
小鹏的2026量产计划,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目标,更是中国科技产业向高端制造迈进的重要一步。当IRON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或许我们会发现,那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中的未来,已经悄然而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