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鸥被国外实体拆解,结论让人懵:便宜不是偷工减料,背后还藏着哪些秘密?

比亚迪海鸥被国外实体拆解,结论让人懵:便宜不是偷工减料,背后还藏着哪些秘密?

01

上周,一个搞汽车供应链的朋友问我,比亚迪为啥这么便宜。

他说他的老板吃饭时突然发火。问了一句,比亚迪是不是靠偷工减料撑低成本?

这问题我听了不止一次了。

其实我自己也好奇过。

因为早几年,比亚迪刚开始做电动车,大家都觉得它就是靠价格。什么‘电比油低’,便宜就是赛道,结果销量硬是干到几百万了。

话题回到最近一个挺刺激的新闻。

美国那家叫Caresoft Global的研究机构,把比亚迪海鸥拆了个底朝天。

我专门去翻了他们的报告,也找了圈子里懂技术的小伙伴聊了聊原理。

拆下来发现最神奇的地方不是偷,而是‘补’。

比如动力电池板,焊点密密麻麻,比同行多出足足30%。就像多糖那一层保险,焊点多不是偷懒,反而更扎实。

电池散热板也没用塑料,将成本实打实花在铝合金上。

连密封条都用高级货,国外工程师看了都说,这玩意在欧美也只能用在20万级以上车上。

没有一处能看出来节省原材料。

好家伙,这种用料,七万块卖给中国用户,想明白真的挺难。

02

有人可能要说了。

‘国外评测都夸,你怎么保证不是特供?’或者‘你亲自摸过吗?’

我还真摸过。

前不久编辑部同事买了辆比亚迪,去车库你摸那个门边密封,感觉比我之前开的丰田还粗。

座椅底下的框架,焊点也很细密。实际体验并没有‘省成本’的感觉。

说人话就是,你掀底就见真章了。

这点和市面上某些很会做面子工程的品牌是两码事。

03

那比亚迪为什么做得到?

拆技术这个事我是门外汉,不过帮车友们查资料踩过不少坑。

有两大底层逻辑。

第一,比亚迪垂直整合。

电池、电机、芯片,自己造。产业链跟特斯拉一个思路,但比亚迪更彻底。

啥叫垂直整合,翻译一下就是‘关键零部件不求人’。

你平常买车,电池往往外采,主机厂要加好多溢价。比亚迪自己生产,成本降下来。从原料到组装,中间商都省了。

有点像自己种地自己粮,不用出去买米。

第二,规模效应。

2023年卖了302万辆,2024年直接破400万。

摊研发成本,比亚迪一家搞电池研发花个四千万,分到每台车上也才十块钱。

你如果只卖一百万台,摊下去就是四十块。

这种‘力大砖飞’,就是买的人多了,每个人分摊的成本就少。

这种做法,在供应链里非常关键。

04

有些人讲,比亚迪这么做只是‘国内补贴护航’而已。

但拆车以后,看到用料和工艺,还真不是靠躺平等补贴那套。

我自己以前以为,国产低价车多少会省点料。后来亲眼看工程师把高规格的密封条往海鸥上装,才服了。

国外工程师也说,如果放到他们那,七万块没可能买到这种配置。

用个比喻吧。

比亚迪像是工厂自己下厨,材料新鲜、流程掌控,最后端出来的饭菜,成本低但品质稳。

欧美那套大餐,成本又高,菜还没多好吃。

05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北美、欧洲那么多燃油车主,都不愿意让比亚迪这种电动车进场。

很多业内人都在说,一旦中国电车进场,欧美日的燃油车就得‘一招秒’。

我感觉老车企是怕了。

以前靠材料、人工、零部件层层加价,现在比亚迪靠自己自产自销,把门槛干碎了。

好像整个产业链都被重新洗一遍。

06

总结一句。

比亚迪能做出又便宜又硬核的车,靠的不仅仅是‘价格战’,更不是偷工减料。

从垂直整合到规模效应,几乎每个环节都用老实人的办法,一点一点把成本压下去。

有的人质疑是补贴,实际用料和工程已经给了答案。

如果你正琢磨选电动车,别只看表面或者听风就是雨。

买车这事,还是建议掀底看看,摸一摸,查一查。这样心里才踏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