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先抛出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品牌一路高歌猛进,市占率直奔70%甚至80%的背后,靠的到底是什么?这里到底有多少水分,多少真功夫,多少运气成分,又有多少是不得不被逼出来的创新?回头看看这两年中国汽车圈子的热闹劲儿,你很难不感慨一句:中国自主品牌,这次它是真的站起来了。
想当年,那时候马路上跑的都是合资车,什么大众、丰田、本田、别克,简直就是地头蛇。一提自主品牌,谁不是翻翻白眼?顶多是便宜便宜再便宜,开出去就怕邻居笑话。合资品牌对中国人,怎么定价怎么玩都是人家说了算,你不服还真没招。再看看现在,哪家合资敢说高高在上?新车一波接一波,配置卷得你眼花缭乱。有些原来一年只敢发两三新车型的品牌,现在得瑟得也不敢大喘气了。为什么?因为中国品牌的进步肉眼可见。你不得不服,这些年自主品牌是真的努力了。
有人要问了,这变化是怎么来的?头一条:产品对比下的自信,是用实力换来的。十年前大家还嘲笑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造车是“豆腐渣”;现在人家不仅造出来了,而且一个个还成了技术公司,国家队的模样。要说是靠规模拼出来的吗?当然是有,但根本还是科技。
拿新能源说,中国是玩明白了。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还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一个比一个能折腾。技术这东西,有时候突破就是给憋出了办法。中国要独立自主,被卡脖子的事儿被逼得多了,“老外不给技术,咱就自己琢磨”。真等你自立门户,人家发现你不是不行,是没机会给你露一手。近两年专利数量甩合作伙伴好几条街,智能化领域干脆都是中国企业领跑,怎么就不能自信一回?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产业分布在中国变了。以前造车,大部分人觉得北方是老大,长春、北京都是传统汽车工业的重镇。可现在南方怎么越发有气势?深圳系成了“汽车创新带”,比亚迪和华为踢了半条大门出来。上海是老工业基地没错,但浙江、安徽、甚至重庆都崛起木来了。要说是区域经济升级?肯定有,但最重要的是,南方这些地方敢投敢试,政府、资本和技术团队联动,项目敢往前推。想想看,一个比亚迪不光汽车造得溜,还把电池做成全球大佬,哪能只是投机?
产业重新洗牌,供应链当然会动大动。过去大家讲供应链,永远是“看老外眼色”,合资车要什么就做什么,人家一变政策,你整条链子都得重来一遍。现在可不一样,新能源带出一批靠自主技术迭代的零部件企业,老供应商老跟不上节奏,市场说换就换。智能化需求复杂得多,谁能跟得上节奏,谁就是链子的新主子。说句不客气的,前多少年做二级、三级供应商那帮企业,很多流着鼻涕去求着外企加盟,现在很多外企反过头来找中国企业合作。这个地位,彻底调转过来了。
当然了,供应链这个赛道,还不是一点毛病都没有。芯片还被卡,很多芯片得进口。但你细想,这不可能一直永动机。芯片难做,政府企业一起干,“芯片荒”理解成集体磨刀的契机未必不是好事。中国无非就是晚了20年进场,现在是拿命拼命追,市场规模、人才涌入、政策加持、应用场景,地利人和只需时间沉淀。现在美国芯片看着牛,不见得五年后人家还是高高在上。历史变数多得很,这事急不得。
再问一个问题,中国汽车为啥能大规模“出海”?别人以为只是国内市场卷得实在没法卷了,其实背后更深。中国汽车品牌的“走出去”不是纯流量,是硬实力的体现。你看看现在非洲、中东、南美、东南亚哪儿不见中国车的影子?欧洲、甚至美国都开始盯防中国品牌,这说明市场警觉。而中国的出口量是追着变强的,不是靠低价硬砸,是车的性能、质量、智能化、体验,综合在一起才赢了。比亚迪的新能源销量全球冠军,吉利、奇瑞早就玩转了全球小型车和新能源组合,原来不屑一顾的那些市场,现在都盯着中国车新动作。
出海的同时中国车品牌再“反攻”本土,整个行业已经不一样了。现在评质量的、论创新的、搞新技术的,10个里9个都瞄准中国品牌。你说合资品牌慌不慌?以前中国人一求购合资车,啥破条件都能答应;现在市场倒过来了,动辄全新架构、智能座舱、L2+自动驾驶,一版更比一版强。过去是“拿来主义”,现在是要让别人也“拿来学”。原来的产业链资源也好,行业话语权也好,慢慢都到中国企业手里来了。
但自信归自信,理性看问题更重要。这里必须要问:中国汽车变强的路上最大短板还是啥?说白了,核心技术自给率不够,脑袋最尖的那根芯线还捏人家手里。什么芯片、基础原材料、玻璃、传感器系统这些小玩意,看着不贵,但是要掌控全盘就特别难。“卡脖子”不是瞎说,多少年经济高增长遮住了产业短板,现在不得不面对。
再一个,国际市场的贸易障碍和法律战已经缓缓拉开架势。当你从田间地头跑去全球大市场,谁喜欢让你抢蛋糕?前脚刚卖出量,后脚人家各种关税技术壁垒就安排上了。你想进发达市场,不仅要技术好,还得在品牌、文化认同、售后网络、法规适应上连轴转。接下来,不排除会出现“全球围堵中国汽车”的新剧本。大企业早已知道,价格战之后拼的是品牌护城河,是用户口碑和生态。
有人说过,中国汽车现在最大缺陷是缺乏全世界认同的超级品牌。又比如你说奔驰宝马,代表高端身份,特斯拉象征科技。中国品牌现阶段还没有那种自动让外国人掏钱膜拜的logo。这是个硬骨头,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你能指望时间和持续的投入。中国很多品牌现在砸钱做品牌,拼命找设计师做形象,参加各种国际大奖,比十年前进步不止是一个段位。只要好产品出来,好口碑慢慢堆出来,中国品牌也迟早得熬成那种“大哥大”待遇。
再多问一句,有没有可能70%、80%的市占率其实意味着过度内卷?说白了,同行之间卷得头破血流,如果不是出口通道扩足了,内市卷成红海,不排除有大面积倒闭潮。这种变化其实是市场自身净化的表现,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但中国品牌得意识到,如何走得更远,怎么走得出去,最关键还是创新的持续性和品牌生命力。能不能跳出“低价高配圈”,攀上真正高端,是能否成为产业老大的分水岭。
最后,看见现在自主品牌的成就,要有自信,但也不能自负。走到今天这一步,靠的是一代代工程师、工匠、企业家的坚持,更靠一轮轮市场风浪打磨出来的胆量。未来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不是一场豪赌。靠创新能力、品牌力、供应链实力、制度适应力、渠道建设、全球化布局综合发力。真要论“由大变强”,就得问一句:中国汽车品牌,你准备好和世界斗一百年了吗?
怎么看中国汽车产业成为全球领导者?我觉得,下一步最该破局的是:搞定核心零部件,打造能够全世界信任的自主车标,持续提升全球化综合竞争力,别光依赖国内市场,不怕被卷,也能逼自己进步。这一路走来已很了不起,但更长远的目标还在前方。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中国车下一步怎么走?欢迎大家狠狠讨论,别藏着掖着,说出你的真心话!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