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车企,这两年风头很猛,尤其是在俄罗斯,真就算得上“卖疯了”。奇瑞去年在俄直接卖了十万多辆,站上了销量排行榜的头部。说句实在的,这成绩搁几年以前,想都不敢想。可这人啊,走红了就是会被盯上。这不,俄那边一面点头支持,一面涨价打压,政策连番出新,真把中国企业往死里憋。就拿最近这荷兰媒体爆料说奇瑞2027年要撤出俄罗斯,上了新闻头条。可这事还没传俩小时,人家奇瑞的俄罗斯分公司就出来撇清,说大伙儿别琢磨了——我们不走。咱一看,虚惊一场。可问题真有那么简单吗?
你看俄罗斯这操作,嘴上欢迎中国车,说咱填补了外资车企走后的空缺,实际上暗地里出招,那个叫一个狠。第一记闷棍,直接就是报废税暴涨。从今年10月起,报废税上调70%左右,明年还要再涨个10%~20%。这下可好,一辆老百姓买得起的奇瑞车,价格直接飞涨——一个Tiggo从210万卢布飙到320万卢布。说好了要让大家买得起车,结果是价格比以前贵一大截,掏空老百姓腰包。你要说中国品牌进了大市场,赚了大钱,现在可好,买得起车的人瞬间就少了,头回合大家都不好受。
再来一个狠招,叫认证制度。以前咱们中国车有一半走的中亚渠道,省心省力。现在俄罗斯查得比谁都严,所有GPS轨迹都要查,直接卡死了另类进口。就算你要走正规进口,一套认证流程,收费从5000美元往上涨到8000美元,还吊着你一整年才能批下来。时间拖久了,经销商资金全压在仓库里,谁还敢囤货?所以现在车子卖不动,成本还倍增,利润全让这些政策给吞了。你说中国企业不容易吧?可俄罗斯也不心疼,它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可怜大家都成了“工具人”。
其实俄罗斯也不是简单嫌钱挣得多,它怕什么,怕中国车做大做强。就比如拉达,俄罗斯标志性本土品牌,这两年被中国车企追得气都喘不过来。没办法,官媒、报纸就出来带节奏,说中国车质量不行,不靠谱。你说中国车能进欧洲,能过欧盟的认证,凭啥俄媒说不行?可老百姓一听报道,难免犯嘀咕。这操作,实在太熟悉——打压对手的大旗,永远是“安全”“质量”“民族产业”这些词。
更绝的是,俄罗斯政府还直接砸钱补贴本土企业,一辆拉达能拿到30万卢布补贴。对中国车企呢?逼着签各种协议,不转换技术不给进货。有本事你自己试试撤出来,中国车企一走,俄罗斯汽车市场直接塌掉。可俄罗斯一点不怕,他们想的是甭管市场多难,自己产业基本盘不能丢,上升到国家安全了——这个思路,实际全世界都一样。能源合作啥的大家都能谈,但汽车制造这种带科技壁垒的行业,吃相就越来越难看。
大家再看看长城汽车,在俄罗斯不仅卖,还造,是唯一在那儿有发动机工厂的中国企业。产能一落地,政策打击你没那么伤。但别的中国车企,还是得眼巴巴的靠进口,认证、报废税受多大罪心里门儿清。长城的做法看着挺明白,成本高,风险大,可至少有个坚实的脚下平台。其他企业要想复制,人家俄罗斯可又加新条款了——2025年国产化率75%起步,你不把零部件落地本地,别想进市场。变相逼你交出技术。
那你说,中国车企是该走还是留?留下吧,政策打击没头,利润越做越薄,上不封顶的折磨人。撤了吧,年销百万辆的市场白送了,前期投入全砸水里。有的企业想两手抓:一边和政府谈政策,一边多走合规(虽然卡脖子),还有的干脆寻思搞双品牌路线、丰富产品线,能多捞点是一点。可这样就能过关吗?俄罗斯政府要是真死磕下去,啥招他们想不出来?他们也知道,中国品牌一走,自己更惨,但这里面的算计,他们一清二楚:宁愿让市场空个三五年,民族品牌撑住,技术绝不让外来者拿到手。
其实这条新闻也提醒国内的老板们,跨国做生意可不是拍脑门的事儿。尤其是这些年“一带一路”带动了大批企业出海,谁都觉得外面的天比国内宽,其实处处都是沟沟坎坎。像什么报废税、认证费、媒体带节奏,这些明着拦你、暗中使坏的把戏,看清楚了吧?今天是俄罗斯,明天中亚也跟风。光靠价格便宜、质量过硬,想扎根很难,政策哪天一紧,亏得还是外企。技术专利怎么布局、产业链怎么防守、落地比例怎么协调,这些细账,不完全落地思路不行。
嘴上说大家是小伙伴,可人家利益当前时,翻脸比翻书还快。俄罗斯油田能源、中国算是互有依存,汽车制造却是一点都不讲情面。政策什么时候松就什么时候松,想卡脖子的狠起来,谁还剩情谊?中国车企出海,一定要准备好随时迎战下一轮打压。你赚的钱,始终被人惦记。今天俄给你提提门槛,明天中亚、拉美可能学得比他们还快。
所以最后看,奇瑞现在说“我们不走”,表面上很有气势,实际左右为难。说明白点就是,没退路也得死扛——外面的世界不是童话,有资本就想吃你的肉,有政策就能收你一轮割韭菜。那怎么走?只有一个道理:“要么不进来,来就想好被坑多少年。”进来了你得耐住气,有本事就建厂、就做本地化、就拉队伍,或者直接转身寻找更广的市场。谁都想分一杯羹,说白了做生意不是交朋友,谁强谁先吃得饱,国与国之间当得起“无间道”三个字。
现在从全球形势看,中国车已经没法靠价格一招鲜吃遍天下。技术专利、品牌塑造、合规能力、应付政策风险,哪一样不能少?谁还指望老外长年张着嘴说欢迎,等着咱去拯救他们的市场呢?打铁还得自身硬,越是最难做的市场,越要提前布防。政策随时有变,打压随时登场,今天涨税、明天涨认证费,后天媒体开黑你,哪一招不够你喝一壶的?
所以别光看数据说中国车企出海多风光。日子其实没那么好过。谁都想低成本进市场,最后拼的还是谁胆子大、谁脚下稳、谁舍得真金白银本地化。没几个胆子够肥的,就别说什么年销百万的好日子。俄罗斯现阶段是一面镜子——以后去哪儿,对手都会拿这招出来。预想好了,咱就是真格的出海龙头,不想好,最后还是得吃亏。
想想咱老百姓,新闻说中国车卖爆,实际上各国政府下手可比你想得都要狠。大家都要守着自己的地盘。想占便宜那是刚开始,等觉得你危险了,政策刹车马上踩到底。要发财、要扎根,就得有挨坑的心理准备。道理说穿了也就几句话:生意场上没有永久朋友,技术才是硬通货。能扛住的,才能笑到最后。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