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

停车场的出口处,蜷缩着一排等待上牌的新车。车身上的塑料膜还没完整地撕下,潮湿秋风里飘着淡淡的电池味,仿佛下一刻,谁都会顺手掏出手机刷新一串“未中签”的补贴号码。申请报废更新补贴都要摇号——没错,哪怕地处富庶如上海,也终于悄悄给这场补贴盛宴拉上了窗帘。

很多时候,政策像一口井,水位在夜里偷偷下降。10月13日以后,汽油和电车的车主再次站在一道看不见的分界线前:报废更新必须摇号,“早买早享受,晚买无补”。补贴减半、购置税缩窄,那些年免费吃糖的日子成了回忆。痛失一块糖,总比得不到糖来得难受——心理学家早就警告过我们“损失厌恶”,但要等钱包缩水才知道肉疼。

年终决战悄然开始。 九月的车市与平日无异,大街小巷都可以遇到忙着拉横幅的销售员,但在销售数据那里,波澜终究会拍向岸边。224.1万辆乘用车,129.6万辆新能源零售,同比、环比全方位上涨,尤其新能源汽车,仍是唯一能用“高歌猛进”来形容的板块。新能源的零售渗透率57.8%,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将将六成”,今年前九个月的渗透率,也稳稳过了五成,距离60%那道心理线只差一个冲锋号。

为什么新能源还能涨?企业和消费者很少会“反人类”。前者尝到利润和数据的甜头,后者从“尝鲜”变成“尝真香”。看着停车场里越来越多的充电桩,燃油车的车主要不就忍了,要不就撑死在吐槽群里。

产业流就像血流,总有瓶颈和血栓。比亚迪高高在上,可惜吉利最近终于用银河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这个名字起先听起来像是直播网站,现在却成了销量榜TOP2。吉利懂了怎么造车,银河的双渠道、星愿的小车,行业套路也不过如此——谁能把“闷声发财”做明白,谁就能放榜前排。还有个偏门的新朋友叫铂智,被广汽丰田拉进自家群聊,顺便邀请华为、小米这些熟面孔。这些年合资品牌换了个活法,胆子大了,顺势而为、人设自柔,说不定还能在新能源江湖上苟回来一点席位。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不过,车市是个只讲生存不讲情怀的地方。数据没有同情心,动辄百分之五十九的新能源渗透率,意味着如果你在油车这条赛道上犹豫不决,很大几率只能去博物馆做展品了。六成渗透率,不多不少,恰好让那些还把“油电之争”挂在嘴边的老师傅,陷入沉默。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如果硬要打个比喻,新能源成为主流的过程像是一场水土流失。自主品牌的零售份额66.9%,一块原本由合资瓜分的土地,被比亚迪、吉利这些本土玩家犁得服服帖帖。仔细看销量TOP 10,你会发现自主品牌多得让人怀疑油车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了。唯有特斯拉、几家大众丰田在角落里抱团取暖,剩下的是中国本土的“扳机手”。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这里有个小插曲。合资品牌明明机会不少,结果偏要在新能源面前扭捏。老老实实“重用中国人才”,大胆“接入中国供应链”,这些年创业者的标准动作,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只是,铁饭碗里的人往往最后才明白,什么叫锅里没饭。

再说出口市场,这算是近年来车圈唯一能让人“开心地流泪”的增长点。九月出口52.8万辆,新能源车占比40.1%,说明什么?说明中国造的新能源车,不仅在国内卷死对手,还开始输出“内卷文明”——连欧洲的出租车司机都在抱怨,“怎么到处是比亚迪”。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新势力也不是吃素的。以前总有人调侃“销量惨淡、宣传凶猛”,如今看零跑、鸿蒙智行、小米,个个销量越过4、5、6万辆大关。新势力“出道即巅峰”的段子快过时了,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其实是肯讲实话、卷技术、卷服务的那拨。如果说TOP 10的格局中,新势力还能再抢几个座位,那合资和传统燃油品牌,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说起来,我见过太多关于补贴和免税引发的“抢跑”,见过太多靠政策“温室”成长的新能源品牌。但现在,数据摆在这儿,补贴慢慢收紧也好,免税变成“半价”也罢,没人会指望“靠天吃饭”。新能源已然脱离了婴儿期,用不着再追着喂奶粉。等到明年,再没有补贴兜底的时候,谁还能站着张开嘴等天上掉馅饼?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本事和机会,总归还是留给认清趋势的人。市场会让聪明人和胆大的人成为赢家,但偶尔也会让赢家付出头破血流的代价。九月这份销量表本身就像一张“法医解剖报告”:每个数字对应着行业的筋骨脉络。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卷出了历史新高,合资品牌“气若游丝”,新势力磨掉了棱角。

不过啊,故事未完,后面还有补贴清零、技术突围、海外审核的章节。新能源的终局,还远远没到。不过照这个势头,明年的销量榜单,恐怕连车市老油条都要眼前一黑,看不清头绪。

新能源车补贴摇号,销量创新高,合资品牌承压-有驾

最后我想问一句,当全城驶向“油电既往”的时刻,真正该被提问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企业的变化,还是我们对技术周期的旧习未改?汽车行业一向不讲温情,比十年前温饱,拼的只是演进速度。那60%的分水岭,是历史的起点,还是终局的倒计时?我相信,谁也不敢说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