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风暴又来了?广州禁止多年的交通管理,有变数了
我说真的,这个话题一出来,朋友圈差点炸锅。广州这地方,啥事都爱争头个。二十多年前摩托车刚火,就开始往死里管,注册难上天,市中心基本绝迹。市民要想合法骑上摩托,那跟中彩票差不多难。番禺、花都这些区,早就连注册都停了。这次行业协会直接给市政府递建议,想让番禺当头阵先试试科学解禁,谁说不是颗“重磅炸弹”?
二十年风雨兼程,广州摩托车管控到底走了哪条路?
想当年,广州的摩托车遍地跑,闯红灯、飞车抢,这些负面新闻层出不穷。2002年开始动真格,限制注册,2007年又来了个中心城区全天封杀。甚至现在,只有增城、从化本地户口才能申领那珍稀的粤A牌,其它区就别想了。街头巷尾,摩托的身影近乎绝迹。
但时代变了。你问现在谁还在偷着乐?说白了,是电动车。全城五百六十万辆,两轮大军一天到晚在路上飙,治理难度一样大。摩托车昔日背的“黑锅”,现在看来是不是有点冤?
技术换道超车,摩托车真的还能卷土重来吗?
过去摩托车大伙怕,怕啥?噪音大、污染严重、安全事故多,还老出治安新闻。但现在技术不一样了,电摩风生水起,污染基本没了。智能安全、ABS这些都装齐全,保命多了好几条。而说到“飞车党”,现在警察叔叔都说主要靠抓人不是抓车。技术推动政策更新,这话没毛病。
还有专家站台。李稻葵教授就说,广州交通压力山大,需要灵活高效的小型交通工具,而摩托车能顶大用场。尤其下班高峰党,感同身受。他的话,听起来真不全是炒冷饭。
放开摩托车,行业协会开了五个大胆新开关
这次建议函内容,一次把五个点全摆出来了:
1. 先放试点,别“一窝蜂”。首选番禺、增城这类非闹市区,慢慢来。那边工人多,通勤路远,摩托车正好填上电动车不够力的那点差距。
2. 买车直接上牌,手续不用折腾。学西安,车店买车直接办好牌照,市民不再为注册头秃。管起来也方便,没牌的严查。
3. 专用道专用车位,摩托车有自己地盘。主干道专门加隔离,停车有专属,大家各走各的,互不搅和,早点解决乱停车、乱穿行的老大难问题。
4. 安全培训、严格执法,两手都要硬。教骑手好好开车,炸街飙车直接严惩,谁不守规矩上信用黑名单。这样才能真的安全。
5. 扶持电摩发展,“油转电”才是更大棋局。鼓励快递、外卖这些刚需行业上正规电动摩托,既环保又能把管理活络起来。
每一个点都挺落地,真能实施,广州的路况也许能有大变化。
一场围绕“禁摩”的大讨论,背后其实是城市治理的转向
二十年前决策,禁摩几乎成了硬规则,那个时候没办法,广州城市小,大家只想着少点乱糟糟。可现在,谁敢说广州还是原来的广州?一方面路多车多,另一方面政策老在原地踏步,很多市民觉得不太公平。尤其对比电动车,怎么感觉双标了?
现在电动单车铺天盖地,事故、乱停、事故责任都得重新理顺。把摩托、电动车纳进一锅端治理,能分清责任,减少扯皮。对地铁、私家车这种“刚需”压力也有解。大家需求不一样,不能一刀切,各走各的,根据实际分门别类,效率说不定还更高。
解禁摩托,是解民生难题,还是开治理新路?
说到底,这次广州敢不敢试,关键又落在城市治理智慧上。不动,全靠老办法,民生需求呼声大;一放,怕乱象重来,老矛盾还在。如何找平衡,怎么既照顾大伙便利,又稳住交通秩序,还能鼓起经济活力,考验着管理者的魄力。
假如番禺的试点能成,广州甚至一众大城市,说不定都有样板可抄。让摩托能合法回归,是冲破城市发展惯性的一个信号,也是探索现代治理的全新尝试。
谁都想要出行方便、生活有序。这场试点,不只是摩托车的事,更是广州人扭转老思维、拥抱新变化的一步。等风来,不如主动迎风。拭目以待广州的答案,这注定是写进教科书的“老城翻新”大事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