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公园的夜晚比白天热闹得多,尤其是在九点半以后,商场里的精疲力尽和科技馆的孩童尖叫都已落幕,路口的人流却莫名躁动起来。自动驾驶车辆在夜色里安静地滑行,仅凭一串低调的信号灯和机械感十足的转弯声,像一群不善言辞的候鸟,悄悄地占据了城市的神经末梢。假如此刻你站在浦东花木时光里的路边,点开手机App,一辆无人驾驶车会缓缓驶来,后视镜上几乎落不下灰尘——毕竟,没有司机抽空擦一擦。
今年十一,上海人能把Robotaxi当打的用,这不是什么科幻片细节,而是写在招牌上的现世故事。9月19日,金桥汽车生活嘉年华现场,参展车辆数量翻了两倍,站点扩容也势头奇猛。小马智行把无人车服务时间硬生生往后推到了22:30,说是能满足商场22点打烊后的一拨“散场潮”——想想以前这个时间打不到车,只能遛到地铁口等归家的无边人流,现在似乎,所有的归途都变成了算法可以预判的结果。感兴趣的话,你甚至可以在科技馆门口,体验一个全员冷漠、无司机干扰的夜归旅程。
但现场的故事,不只是几辆自动驾驶车亮个相那么简单。自贸区金桥管理局庄勇处长讲,测试道路今年年底能“全域开放”,敏感区域之外,基本都能放机器人上路。金桥的路网扩展从234.5公里一步攀到1000公里,“今年底全域开放”,听上去像吹牛,但其实数据库里也确实装得下这么多公里;毕竟,机器不怕绕远,只怕信号断片。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用出租车回家的普通人,看到这新闻,可能会好奇:这些无人车到底靠谱吗?坐上去,究竟是一种信任,还是一次被动实验?现场展示区展出的智能驾驶装备闪着灯,手机屏幕上的服务区域不断扩大,分布到医院、商圈、小区——Robotaxi在上海的路上坐地生根,底色却不再是“研发里的未来”,而是“每天都能打”的日常现实。
从专业角度看,这种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是技术迭代的大号试验田,更是监管与市民习惯碰撞的社会学样本。数据链和证据链堆得很高,实际运营倒也说不上惊心动魄——自动驾驶车辆的路线与站点数量,不停扩大;运营时间逐步延长,明显是在追赶人类世界的真实节奏。每一个服务站点增加,运营时间延后,都是在逼技术团队把算法训练得像老出租车司机那般能熬夜、能抢客、还能解锁陌生的小区门。
如果你认真拆解一下整个事件,其实线索非常充分,几点关键信息打底:今年底自动驾驶测试区域全域覆盖,Robotaxi服务点和时间边界不停扩张,金桥、花木这些上海人常扎堆的区域实现了完全联动。车企拼技术,小马智行强速度;城市监管则不断让“无人车”从展示区走向真实路面,外部世界终于开始用“能不能打到车”来验证“无人驾驶”。
技术发展从不眷恋理想主义者的激情:实际落地时,一切都靠证据说话。我们看到运营从20多个站点扩到超百个,涵盖商场、医院、小区,甚至延长到晚上十点半,不是因为技术突然开窍,而是因为人类需求让技术必须“会熬夜”。Robotaxi当打车用,依赖于场景复杂度、交通规则、乘客行为习惯和事故应急机制这些现实变量。就像刑侦现场勘查,证据链永远在变,只有不断补充细节,才能让推理闭环。
当然,职业惯性让我有时候看待“科技突破”比起感动,更多是冷静——真正的证据,是这些车队无数次高峰时段运转之后,事故率降没下降、投诉是不是变多、用户体验有没有翻车,这些都得慢慢摊在数据上谈。至于现在的自动驾驶成果展示区——说实话,大多数设计师和技术人员都希望你打完卡拍拍照就走,千万别挑毛病,更别去问万一传感器失灵怎么办。现实的无奈在于,“无人驾驶”一天没学会和交通协管员斗智斗勇,就还是个在城市边缘打卡的学徒。
这些天和业界朋友聊,大家在Robotaxi议题上讲得最多的是“尺度”——什么时候能做到全城覆盖?什么时候能适应所有用户的出行习惯?真的可以24小时运营吗?事故处理到底有没有应急底线?无人驾驶越来越像那种只会加班、不懂人情世故的年轻实习生,理论上什么都会,实际一遇到复杂情况就怂。
说到底,这场金桥嘉年华背后的逻辑还是很清晰:城市监管和技术公司各出一份力,一边催算法快点长大,一边防着创新既不超速又不违规。商场打烊后的一公里归途,让Robotaxi成了市民夜归的备胎,科技的温度不见得有人类司机的叨叨絮语,剩下的体感,大概率是“安静”——以及一丝无人打扰的孤独。
可能有些人感觉,这场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是城市温情的稀释,甚至是对人类出行习惯的小颠覆。可再往深里想,“全区覆盖”并不等同于“全员信任”:机器可以遍地撒网,乘客是否百分百接纳,还得靠时间来润滑。很多人第一次坐无人车时的表情,和刑警勘查案发现场时的神色颇为接近——半信半疑,警惕之下有点期待。
现在的Robotaxi,还处于“用数据说话、用场景磨合”的阶段。事故率、服务反馈、公众接受度都是需要慢慢堆积的证据链。技术精彩,现实复杂,恐怕这个嘉年华的烟火气结束后,这些无人车还得继续在城市边角学会“人情世故”。
最后,我把问题留在这里:当智能网联汽车在上海变得可以随时随地召唤,有朝一日你会把通宵值班的希望也交给它吗?若有一天深夜归途,开来的只有一辆机器人和你的疲惫,你愿意相信 “代码比人心更可靠”?那么,万一这段代码出错时,你能原谅它像原谅一个失误的司机那样坦然吗?城市与技术的较量,终点未必在距离尽头,答案或许还在等待一个数据足够充足的明天。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