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新闻风向好像有点变了。
前一阵子,咱们听到的还都是国产新能源车怎么怎么厉害,销量又破了什么纪录,把那些老牌的外国车都给比下去了,听得人心里那叫一个自豪。
可忽然之间,网上就开始冒出一些“销量大跌”、“市场变冷”的说法,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就好像昨天还在庆祝丰收,今天就听说粮仓可能要空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车市是真不行了,还是说这背后有咱们普通人没看明白的门道?
咱们今天就坐下来,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件事。
首先得说说今年六月份那场轰轰烈烈的汽车大降价。
相信很多人都还有印象,那段时间,不管你走进哪个汽车城,或者打开哪个购车软件,迎面扑来的都是各种优惠、补贴、直降好几万的宣传。
从特斯拉带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品牌,不管是新来的还是老牌的,都加入了这场“价格战”。
大家你降五千,我就降八千,生怕自己卖得比别人贵了。
这阵势搞得这么大,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一方面,六月底是上半年的终点线,很多车企和销售店都背着沉重的销售任务,必须得在最后关头猛冲一把,好让半年的成绩单看起来漂亮一些,这样才能给股东和投资者一个好的交代。
另一方面,当时正好赶上新的汽车排放标准要实施,很多传统车企手头上还有一大批不符合新标准的燃油车急着要处理掉,干脆就“赔本赚吆喝”,用油车的降价来搅动整个市场,新能源车也被迫跟着卷了进来。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六月份的销量的确非常亮眼。
根据公开的数据,那个月新能源车的销量一下子冲得很高,环比和同比都涨了一大截。
但问题是,这种靠“打折甩卖”催出来的销量,就像是硬生生把地里的庄稼提前收割了一样,虽然短期看收成不错,但地力却被严重透支了。
很多原本打算七八月份再买车的家庭,一看六月这么大的便宜,当然是赶紧出手了。
这就直接导致了,一进入七月,汽车市场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
之前人来人往的4S店,变得没几个人逛了。
这不是因为大家突然不爱买车了,而是因为未来好几个月的潜在客户,都在六月份那一个月里被“消化”干净了。
所以,我们看到七月份一些品牌销量数字不好看,甚至出现大幅下滑,这并不是什么突然的崩盘,而是在一场疯狂促销之后,市场必然会有的一个冷静期和恢复期。
当然,如果仅仅是价格战的原因,那市场过一两个月可能就缓过来了。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现在的消费者,也就是我们这些买车的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不好“忽悠”了。
回想几年以前,新能源车刚火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买车,看重的是宣传册上的那些数字,比如续航能跑多远、零到一百公里加速有多快、车里那块屏幕有多大。
车企开个发布会,把各种听不懂的“黑科技”讲得天花乱坠,大家就觉得这车真高级,买它就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可几年过去了,第一批吃螃蟹的车主们,开着车经历了北方的冬天,也跑过了高速长途,很多宣传时的美好想象,在现实面前就打了折扣。
大家慢慢发现,那个写着续航600公里的车,到了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地方,开着暖风可能连300公里都跑不到,续航直接打对折,这让很多北方车主心里很没底。
大家也发现,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自动驾驶功能,在复杂的市区道路上,连突然窜出来的外卖小哥都识别不准,更别提完全放心地把方向盘交给它了。
当有品牌被用户发现为了省成本,偷偷减少了关键的传感器,或者有品牌直播测试低温电池性能结果当场“翻车”时,人们对那些华丽宣传的信任度就开始下降了。
所以,现在你再去看车,会发现很多人的问题都变了。
他们不再只关心优惠多少钱,而是会非常直接地问销售:“这车别跟我说理论续航,你就老老实实告诉我,冬天开着暖气,在市区堵车,它到底能跑多远?”“你们这个智能驾驶,在咱们小区这种人车混杂的地方好用吗?能分清地上的塑料袋和石头吗?”“这车开个三五年,当二手车卖的时候还值多少钱?别到时候卖车的钱还不够换一块新电池的。”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消费者从冲动消费回归到了理性思考。
大家不再为那些听起来很酷但实际用不上的功能买单,而是更关心这辆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到底可不可靠、实不实用。
市场的这种变化,对所有车企都是一场考验,而那些根基还不太稳的“造车新势力”们,感受到的寒意会更明显一些。
造车是个非常烧钱的行业,像蔚来、小鹏这些新品牌,在成立的头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建工厂、铺设销售和售后网络,很多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盈利。
他们的运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人的钱。
当市场火爆、销量节节攀升的时候,投资人自然乐意继续投钱支持。
可一旦市场转冷,销量出现波动,资本就会变得格外谨慎,后续的资金支持就可能出现问题。
这就像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年轻人,突然被断了口粮,日子自然就难过了。
相比之下,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从传统车企转型过来的大厂,情况就要好很多。
他们家大业大,有成熟的供应链可以控制成本,而且背后还有卖得不错的燃油车业务在持续地赚钱,可以反过来支持新能源业务的发展。
所以,即便市场有波动,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至于有些人说的,这是不是外国品牌反攻的好机会?
这个也不尽然。
确实,像大众、丰田这些国际巨头,品牌有口碑,造车工艺也扎实。
但他们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他们造出来的电车,开起来可能感觉很稳,但车内的智能化体验,比如车机系统好不好用、语音控制聪不聪明、软件能不能经常更新,这些方面往往比不上我们的国产品牌。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生活,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汽车是一个聪明的“移动空间”,而不仅仅是一台冰冷的机器。
在这方面,我们的自主品牌显然更懂中国人的心思。
所以说,当前的市场降温,与其说是行业的危机,不如说是一场健康的“大浪淘沙”。
它正在挤掉过去几年因为过度宣传和资本催生出来的泡沫,让整个行业回归到造车的本质。
这场淘汰赛会淘汰掉那些只靠讲故事、玩概念,而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而那些能够在这场考验中活下来,并且发展得更好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成本控制上下了苦功夫,踏踏实实为用户造好车的企业。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因为经过这样一轮洗牌,市场会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我们未来能买到的新能源汽车,也一定会是更加可靠、更加安全、性价比更高的好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