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车企半年亏掉45亿! 广汽、一汽解放、江淮汽车集体坠入亏损泥潭。 价格战打到第四轮,车企们一边喊着“电比油低”,一边偷偷把防撞梁换成泡沫,双面镀锌钢板砍成单面。 消费者捡了便宜,却不知修车费可能超过买车钱。 350万辆库存车压垮经销商,60亿供应商欠款逼死上游工厂,这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正在把整个行业拖向深渊。
广汽集团陷入十年来最惨亏损
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净亏损18.2亿至26亿元,同比暴跌220%以上。 曾经撑起利润的“现金奶牛”广汽本田销量暴跌25.6%,新能源主力埃安下滑14%,传祺品牌销量缩水22.5%。 唯一增长的广汽丰田微增2.58%,但杯水车薪。 亏损在第二季度加速恶化,单季亏掉近19亿,比第一季度翻倍还多。 董事长冯兴亚紧急宣布“战时状态”,但渠道短板暴露无遗:直营店建设落后,4S店模式僵化,海外销量占比仅7%,错失出海红利。
一汽解放利润蒸发96%
商用车巨头一汽解放上半年净利润仅剩1800万到2200万,同比蒸发96%。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亏损高达3.73亿元以上。 曾经年赚5亿的商用车业务,如今单车利润逼近冰点。 2024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已巨亏5.7亿,主营业务持续失血。 尽管新能源车销量增长120%,但1.59万辆的规模仅占总销量6.3%,远不足以扭转颓势。
江淮汽车出口崩盘致巨亏
江淮汽车上半年净亏6.8亿,扣非亏损扩大到8.2亿,净利润暴跌326%。 两大雷点同时炸响:出口订单断崖式下滑,曾被寄予厚望的高端车型“高管车”沦为亏损黑洞。 经销商库存积压到极限,为清仓贴钱卖车,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三分之一。
价格战触发产业链“连环爆雷”
车企降价潮传导到上游,供应商被迫接受年降15%的采购价。 为维持利润,材料以次充好泛滥:某合资品牌把引擎盖铝材换成钢板,碰撞测试得分暴跌12%;另一品牌将双面镀锌板改为单面,车辆三年后大面积锈蚀;更触目惊心的是,防撞梁被替换成泡沫填充物,电池循环寿命人为缩短。 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降价车型质量问题投诉激增67%。
全国经销商库存积压量冲上350万辆历史峰值,其中新能源车占85万辆。 4S店为完成销量指标,单车补贴上万元,售后服务质量断崖下滑:87%的经销商砍掉技术人员培训预算,维修投诉量激增。 二手车市场出现诡异现象:某新势力车型落地三个月就成“零公里二手车”,残值率腰斩50%。
60亿欠款逼死中小供应商
上游企业陷入账款拖欠危机,某电池供应商被拖欠60亿元后倒闭。 整个行业应付账款周期拉长到182天,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 为满足车企降价要求,部分供应商将电池能量密度降低10%,电动车阻尼片改用沥青材质,高温下释放有毒气体。
消费者为“便宜车”付出隐性代价
低价车的维修成本正成倍翻涨。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警告:“某些车修一次的费用可能超过当初购车价。 ” 减配最严重的集中在安全领域:某品牌取消自动驾驶功能预埋硬件,改为付费激活;碰撞测试假人(单价超千万)采购量被削减,安全验证环节偷工减料。 用户购买9.98万元的“骨折价”SUV后,发现底盘防腐涂层厚度缩水40%。
行业利润率跌破生死线
2024年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跌至4.3%,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滑到1.2%。 对比2020年6.8%的利润率,相当于被腰斩再腰斩。 研发投入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全行业研发费用占比从2022年4.1%压缩到2.7%,自动驾驶等技术升级集体放缓。 民企与国企分化加剧:比亚迪2024年净赚402亿,而广汽利润暴跌81%,一汽下滑23%。
监管重拳整治“外卖式造车”
国家发改委紧急监控三个月内降价超15%的车企,工信部启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矛头直指“预制菜式造车”,专为低价策略开发的简配车型。 中汽协发布《反内卷倡议书》,要求主机厂将供应商账期控制在60天内。 某品牌因将B级车降至10万元区间,遭监管部门约谈。
车企自救策略效果存疑
广汽紧急转向增程技术,但首款战略车型昊铂HL 8月才上市;一汽解放试图优化商用车结构,但上半年销量仍下滑24.6%。 渠道改革最为激进:广汽计划年内新增200家低成本“埃安驿站”,但传统4S店退网率已达17%。 比亚迪通过自研电池实现降本12%,特斯拉用一体化压铸缩减成本30%,但这需要千亿级研发投入支撑,中小车企难以复制。
合资品牌光环彻底褪色
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销量崩塌,直接导致广汽集团失去最大利润来源。 东风日产多款主力车型降价40%,仍难阻市场份额下滑。 某德系品牌被曝用沥青阻尼片替代环保材料,引发集体投诉。 曾经加价提车的日系SUV,如今终端优惠7万元仍无人问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