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说哈,最近“喜提下线”这词儿,是不是刷存在感有点过头了?
前儿个瞅见红旗P201的首台验证车也“下线”了,心里头不由得打了个突儿,倒不是冲着车去的,是这股子“狂飙突进”的架势,总让人捏把汗。
得嘞,这汽车圈,卷得跟麻花似的。
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四十八小时使,就为了抢那点儿市场份额。
瞅瞅那新闻通稿里头的“研发周期捉襟见肘”、“昼夜奋战”、“七天搞定首车装配”,就能感受到那股子恨不能一步登天的劲儿。
可问题也冒出来了,这“嗖嗖嗖”的速度,真能兜住质量这块底儿吗?
先撂两句关于红旗的嗑儿。
这些年,红旗的进步,那是有目共睹,颜值是越来越能打了,技术也在一路狂奔。
可咱也得瞅准了,高段位玩家,靠的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冲刺,是时间这把锉刀,慢慢打磨出来的。
就好比酿酒,窖藏时间不够,再金贵的粮食,也出不了茅台味儿。
七天攒出一辆车,听着是挺唬人,可细品品,这速度背后,是不是有些东西被“优化”掉了?
比方说,更扎实的测试,更吹毛求疵的检查,甚至是工程师们更舒坦的囫囵觉?
兴许有人要说了,现在都智能化生产线了,速度必须得支棱起来。
这话不假,可智能化再溜,也离不开人盯着、把着。
人一疲沓,一走神,就容易埋下质量隐患。
与大众的认知稍有出入,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可不仅仅是炫技,更是门道的较量。
一个靠谱的项目管理,应该是在保住质量这根弦儿的前提下,追求效率。
而不是为了跑得快,把质量这块金字招牌给砸了。
再来说说这“验证样车”。
这玩意儿存在的意义,就是揪出毛病,然后把毛病扼杀在摇篮里。
要是在试制阶段,为了赶趟儿,把一些小瑕疵给放过了,那等到量产的时候,可能就得付出大代价,搞不好得伤筋动骨。
再者说了,这种“赶工”文化,会不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一些副作用?
长期紧绷着神经,工程师们会不会闹情绪,感到心力交瘁?
这种状态,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出品质量?
当我们一股脑地把锅甩给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有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被咱们忽略了?
比方说,咱们对自主品牌的要求,是不是有点吹毛求疵了?
咱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弯道超车”,而忘了“步步为营”的重要性?
说到底,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期待,可不仅仅是价格亲民,更是质量过硬。
如果一辆车,动不动就闹脾气,那再白菜价,也没人敢接盘。
别说,从汽车圈这事儿来看,这种对“快”的执念,也反映了咱们社会的一种常态。
咱们总是想着在最短的时间内,一鸣惊人,鲤鱼跃龙门。
可往往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就好比盖楼,地基没夯实,楼盖得再富丽堂皇,也可能一推就倒。
希望红旗P201,能在保证质量不出幺蛾子的前提下,顺顺利利地交到用户手里。
也希望整个汽车圈,能放慢脚步,多一些匠心,多一些精雕细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和焦虑不安。
说白了,汽车可不是啥快消品,它承载着人们的安全和信任,可不能马虎大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