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充电有讲究,没电再充还是每天充?哪种更伤车

随着增程汽车在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这种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车型,它巧妙地解决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同时带来了比传统燃油车更安静、更平顺的驾驶体验。

特别是我们国内的汽车品牌,在增程技术和车辆舒适性、智能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车开回家了,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充电。

增程车充电有讲究,没电再充还是每天充?哪种更伤车-有驾

增程车虽然能烧油,但其核心魅力之一就是用电带来的低成本和高品质驾乘感受,所以充电成了车主们的日常。

于是,在车友之间,一场关于如何充电的讨论就此展开,主要分为两大阵营:“没电再充”和“每天都充”,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对电池更好。

那么,这两种看似都有道理的充电习惯,到底哪一个更科学,哪一个又在无形中伤害着我们爱车的动力电池呢?

这件事关乎车辆的核心部件,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天充”这种做法。

持有这种观点的车主,通常家里都安装了充电桩,具备非常便利的充电条件。

他们的想法很直接:增程车的纯电续航里程不算特别长,一般在一百到两百公里之间,如果当天开车跑得稍微远一点,第二天可能就不够用了。

为了能最大化地享受纯电驱动带来的经济性和静谧感,每天下班回家把车插上充电枪,第二天一早又是满电出发,这种感觉确实非常踏实。

这样做,似乎把增程车的用电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油价再怎么波动,也影响不到日常通勤的心情。

增程车充电有讲究,没电再充还是每天充?哪种更伤车-有驾

但是,这种看似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电池来说,可能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锂电池的基本工作特性。

我们可以把电池想象成一个气球,每次都把它吹到最鼓、最饱满的状态,气球的橡胶材质就会一直处于最大的张力下,时间长了,自然就更容易老化、失去弹性。

动力电池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电量被充到接近100%时,电池内部的电压是最高的。

在这种高电压状态下,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特别是正极材料,会变得非常活跃,也就不那么稳定。

长期让电池处于这种“亢奋”的状态,会加速材料的结构老化,导致其储存锂离子的能力下降,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容量衰减。

此外,频繁地将电池从一个较高的电量充到满电,电池管理系统(BMS)为了控制温度,其热管理系统也需要频繁工作,这无疑也增加了系统的负担。

所以,“每天充”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每次都执着于充到100%的满电状态,并且长时间保持,确实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电池的老化进程,影响其长期的使用寿命。

增程车充电有讲究,没电再充还是每天充?哪种更伤车-有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一派的观点,“没电再充”。

支持这种方式的车主,他们的出发点同样是出于对电池寿命的爱护。

他们听到过一个说法,就是动力电池有“循环寿命”,比如宣传的一千次或两千次。

于是他们想,我每次都把电用光了再进行一次完整的充电,不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次循环,从而延长电池的总使用年限吗?

这种想法听起来非常精打细算,似乎很有逻辑。

然而,这其实是对“电池循环次数”这个概念的一个普遍误解。

在行业标准里,一次完整的充电循环,并不是指插拔一次充电枪就算一次。

它的准确定义是,电池从0%到100%电量的一次完整充放电过程的累积。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假设你今天把电量从100%用到了50%,然后充了回去;第二天又从100%用到了50%。

这两天的用车过程加起来,总共放电量是50% + 50% = 100%,这两个半程的充电,才合计构成了一次完整的充电循环。

增程车充电有讲究,没电再充还是每天充?哪种更伤车-有驾

所以,担心频繁充电会过早“用完”循环次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恰恰相反,刻意将电池电量用到非常低,甚至用到增程器强制启动的“亏电”状态,对电池的伤害可能比每次都充满还要严重。

如果说充满电是让电池“吃撑了”,那么把电用光就相当于让它“饿过头”了。

当电池电量极低时,其内部电压也会降至一个临界点。

在低电压环境下,电池负极的铜箔有可能会发生溶解,形成铜离子,这些不稳定的铜离子会在电池内部“游荡”,甚至穿透隔膜在正极形成针状的结晶,也就是所谓的“枝晶”。

这种现象非常危险,轻则会永久性地损伤电池容量,重则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引发安全风险。

当然,现在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特别是我们国产车配备的智能BMS,都设定了保护机制,你仪表盘上显示的0%电量,并非电池物理上的零电量,系统会预留一部分电量作为缓冲。

但这个缓冲是“保命”用的,我们不能总去挑战这个极限。

频繁地让电池处于深度亏电状态,就如同让一个人反复饿到头晕眼花再吃饭,对身体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

增程车充电有讲究,没电再充还是每天充?哪种更伤车-有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执着于“充满”还是坚持“用光”,这两种极端的充电方式都不可取。

那么,最科学、最有利于电池健康的充电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避免两个极端,让电池尽可能地工作在它最“舒适”的中间电量区间。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证明,锂电池在20%到90%这个电量范围内,其内部化学环境最为稳定,衰减速度也最慢。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非常实用的充电策略。

首先,不要等电量报警,甚至低于20%了才慌忙去找充电桩,养成在电量尚余30%左右时就进行补电的习惯。

其次,除非第二天有明确的长途出行计划,否则日常使用没有必要每次都把电充满到100%。

对于有家充桩的车主来说,最理想的方式是利用车辆自带的充电管理功能,将充电上限设置为80%或90%。

这样,你依然可以享受每天插枪的便利,而车辆的智能系统会自动帮你避免过充带来的伤害,这是一种非常省心且科学的“浅充浅放”模式。

对于没有固定充电桩的车主,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用车频率和里程来规划,比如每两到三天,当电量接近20%-30%时,找个公共充电桩把它补充到90%左右即可。

关键在于保持电量在健康的区间浮动,而不是纠结于充电的频率。

最后,充电时的安全细节也不容忽视,检查充电设备是否完好,并尽量在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这些都有助于保障我们爱车电池的长久健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