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官宣G7增程版,配备55.8度电池组和1.5T增程器,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续航表现备受关注

我刚看了底盘调校的资料,发现G7的乘坐体验和预想有点差距。毕竟,硬件参数已经出来一大堆,但开起来到底会不会像宣传那么舒服?关键还是在细节上:悬架调校、座椅支撑、NVH水平,都能决定行驶质感。尤其是"新碳纤维材料"的隔音板,实际效果还得看制造工艺水平。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买车时最怕的就是上班途中突然感觉太硬,结果一趟长途下来腰都快碎了。你们有没有遇到那种,开着车觉得腿都不是自己的?我多半会车后对比一下不同车型的座椅调教,再结合自己摸过的车手册。

对比一下,像蔚来ES6和特斯拉Model 3,价格相仿,质感也差不多,但实操差别挺大的。ES6的座椅夹持力更强,包裹感强一些,开长途不容易漂。Model 3则偏轻快,底盘调教偏运动风。想象一下,一个用软泡绵和弹簧组成的座椅,要用不同的硬度调教,就是不同品牌的底盘调校理念。G7这次用的电池是55.8度,估算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主要看结构设计,工艺非常关键。

小鹏官宣G7增程版,配备55.8度电池组和1.5T增程器,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续航表现备受关注-有驾

而且,G7的续航是430公里(估算/体感,样本少),我觉得不算特别惊艳,但还算合理。特别是申报信息显示,好像新车型整备质量翻了不少,可能跟车身用料和内饰增强有关。我有个疑问:这款车的重量也会影响刹车距离吧?比如说,重了50公斤,会不会让刹车更闯劲一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居然注意到,G7的电池组布局设计特别低,几乎贴着底盘底。这不是说重了,而是更稳定?但也会带来悬挂调校的难题。现在想想,研发这块的工程师是怎么权衡安全/操控/成本的?反正我觉得,电池布置既关系续航,也关系操控,直接影响车感。

你们知道吗,供应链上的事情挺神奇。像这次的55.8度电池,业内都在猜,是自己做,还是用的合作伙伴供货(这猜测不太确认)。实际上,车企一般会用两个方案:要么自己写芯片、自己钳制生产线,要么找成熟的供应商合作,省得赌新工艺的风险。这种合作就像做菜,不一定自己全流程操作,但调味料一定要把关。

小鹏官宣G7增程版,配备55.8度电池组和1.5T增程器,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续航表现备受关注-有驾

说到调味料(供应商),我就想到,去年看到一个领域的工厂新闻:某电池厂一季度装配线出了问题,影响了上千万辆车的供应。你会想,一个大厂赖的还是靠谱?还是说,像我们这么普通点的,最蛋疼的,还是断货这个问题。

又回头想,G7这次增程版的增程器用的是东安1.5T发动机(110kW),比车型的主电机还大一些。你问我:为什么用增程器?其实想想,也合理。纯电续航真不是裸奔就能用好,还是得有点后备方案。就像我们开车,总免不了要折腾加油策略,或者在某段路上加个辅助。增程器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其实很古老,就像加油站不变,但有点像用二手发动机拼的感觉。

我还在思考,如果增程真很成功,能有效缓解续航焦虑,是不是会把那些纯电党挤出市场?不过这种战术也有风险:比如说,增程器的维护和噪音问题,不能忽视。记得我跟一个修理工聊过,他说:这种车用久了,发觉增程器声大、故障多,还是得看保养。

这会不会变成老车新问题?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很多厂商都在想,增程器和电池还能一样耐用吗?估算下来,一个增程器的维护费用可能会比电池还要高,特别是用时间长,磨损自然不可避免。

我感觉,G7的设计其实还挺聪明的,既有电车的未来感,又给了传统概念一些优化空间。优化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用越贵?(这段想法多半太理想化了,不太现实。)

小鹏官宣G7增程版,配备55.8度电池组和1.5T增程器,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续航表现备受关注-有驾

买辆车除了参数,还得考虑日常用起来的油水。像我平时应对堵车,最怕的就是车子动不动抖或者飘。这款车的前悬架调教,我还挺期待的——如果调得太软,过弯不利;调硬了,又会震得人烦。你们觉得,悬架调校到底还是最难把控的一环?

说到这,突然想到:买车其实还琢磨不起的点太多了。那个试驾时,车机系统的反应速度有多快?是不是像手机一样秒开?现在市场上,硬件都无所谓,软件快才是真的用起来顺畅。

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开几天你就会发现:就是那些细节,决定了你是不是喜欢这台车。座椅包裹、转向手感、刹车线性……这些细节比什么超级续航更实在。

小鹏官宣G7增程版,配备55.8度电池组和1.5T增程器,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续航表现备受关注-有驾

有时候,觉得人真是太容易被外表蒙蔽了。看参数表,那一串数字飘忽不定,实际用起来差别未必那么大。反倒是操作的体验、感官上的小感触才更直观。我的朋友说:我开着特斯拉,感觉像在用手机操作,流畅得不得了。但细想一下,这背后也是GPT—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因为流畅的系统让人减少了困扰,几乎忽略了它的缺点?

续航能跑多远?电池寿命能用几年?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底,重点是不知道未来会不会翻车。这让我陷入一种无奈的偏执:就算参数写得漂亮,实际用的时候也得万一。

我在心里暗暗打定主意,不如放慢点脚步,先观察一段时间——等到真正开到手上一天,才知道这车到底值不值。虽然,真的挺想知道,像G7这种新款,记忆最深的还是那块55.8度电池的质感,毕竟一个电池的手感也代表了它的工艺水平。

买车也是买自己的一种方式。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还会受到声控、自动驾驶的引导,迷失在无休止的未来感里?还是,真心期待回归脚踏实地的感觉——就像开车时那一瞬的踏板轻弹。

(这点我还没想清楚,或许是我太拜技术,也可能纯粹得太现实了。)

小鹏官宣G7增程版,配备55.8度电池组和1.5T增程器,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上市,续航表现备受关注-有驾

你说:未来的车,最重要的感官体验会变成什么?除了续航和操控,还会不会是那一抹当下真实的触感?不管怎样,车里那踩了油门的瞬间,或者那一刹那座椅的调节感,都多少透露着人类的温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