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慕尼黑车展上,欧宝居然只带了三台车,真的是有点让人挠头。要知道,这可是他们的主场,按理说咱以为他们得来个盛大排场,造点声势,结果却像是“三人麻将桌”,这场面,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第二家。
先不着急吐槽,咱们得问一句:为啥欧宝敢于只带三款车出现在这么大的国际舞台上?是不是他们真的没什么家底?还是本身就有别的打算?
细想一下,这背后的盘算很有趣。国内外这些大厂、尤其是中国品牌,出门参展跟集体旅行似的,动辄几十上百车型一个大展馆,展台又大人又多,恨不得把生产线上所有新老款都推出来,“一锅端”展示给全世界。但反观欧宝这样德国本土品牌,居然啥都不带,就来了三台车。真是抬头看豪华队,低头看走心派。
但话说回来,少,就一定是差、是弱了吗?我倒不这样想。你们思考一下,中国车企里外开花大干快上,像“拼命三郎”;欧洲车厂则越发淡定,像“慢火炖汤”,这是不是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
其实欧宝或者说现在欧洲不少品牌,他们不光是缺钱、缺人、缺资源的问题,人家更多讲究的是调性、讲究细水长流。能烧热闹的钱,人家不是没有,而是觉得没必要。他们习惯了“少即是多”,展品精不在多,在尖货。你真去看,现场的三台车,全都有来头,绝不是“库存清仓”。
比如欧宝Mokka GSE插混SUV,看着就不是大路货,280马力,快的飞起来,真实动力参数确实够吸引人。还有一个概念车Vision Gran Turismo,800马力小钢炮,专门给游戏粉丝造梦玩的,这路子也很时髦。而且,他们当场还强调,很多只是为了“秀肌肉”,让全球车迷看到技术厚度和品牌新活力。
很多人看到展台冷清,就直接否定欧宝,说“你们没落了”。这就有点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冷静一下,各地市场需求早不是过去那套大批量、大铺货了。中国品牌现在龙争虎斗、疯狂“内卷”,当然了,这种百花齐放其实挺牛逼,能把车市搅得乱七八糟,全世界都跟着看我们表演。但细看欧洲这些老炮,他们越来越回归本真,“做产品,说故事,讲技术”,表现得非常“断舍离”,“佛系参展”未必是一种无奈,更多还带着一股子自信。
当然,表面看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参展策略,可你仔细琢磨,其实他们背后有算盘。人家看重的不是一天的声量、也不是短暂的热搜,是品牌长线影响力。三台车上台,你想嘲笑他寒酸,其实人家“三清三楚”:有新能源(插混)、有性能(高性能电动)、有灵魂(品牌概念车),外加又把产品和游戏IP融合起来,玩出了花。你说他不明白流量打法?那就未免太小看对手了。
咱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欧宝像中国品牌那样,铺天盖地一通轰炸展台,会怎么样?他们市场预期真的会更好吗?未必。客户回来买单的还是那些有点儿辨识度的、自己认可的车型。再说现场一大堆新车,技术参数、设计亮点都差不多,观众扫一圈下来,最后还不是“走过路过,看一个热闹”?反而你只推三台车,个个有噱头、话题度,容易被人记住,也不怕在信息过载里被淹没。
还有一个背后的思路很值得玩味:如今欧洲主流大品牌大集团都越来越谨慎,产品线收缩,说白了是在“刮骨疗伤”。生怕自己把阵线拉太长,最后自断后路。新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欧宝当然不例外,所以有纯电也有插混,但还不想一口吃个胖子,怕市场风险。现在的汽车圈,没有人敢大声说“未来归我”,连奔驰、宝马都谨小慎微,欧宝选择“以少取胜”,其实是明智之举。不敢赌未来、也不敢高调,哪怕来了自家门口,也选择“点到为止”。
还说市场策略。欧宝其实早就是Stellantis集团(就是法国、意大利、美国车企组团后的大怪兽)下面的一个棋子。欧洲其他子品牌,这次也没人来捧场。大家都挺直白,资源就那么点,还是攒点劲,亮一手重点不如盲目扩张。品牌再老,没有技术、没有资本,光耍概念早晚落后。你就看欧宝这几年主攻混动、小型电动车、新能源城市Suv,方向死死盯着欧洲主流市场,并没有盲目乱投。哪像中国品牌,直接开着大船打到欧洲来“圈地”,不一样的战法。
至于产品定价,Mokka GSE要价47300欧元,那是真心不便宜。你要在中国市场,是不是脑袋都不好意思开口?可欧洲这么设定价标签,有性格,也保住了品牌基本盘,牌子不被廉价感稀释。如果都去卷薄利、卷大排场,最后品牌力和信任全输光了。
我觉得,中国观众看展,总还喜欢热闹气氛,恨不得全世界新车一股脑亮相。但欧洲观众审美太不一样,人家重品质、重品牌故事。一个展台三台车,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在乎每一台新车的个性。相比之下,堆砌式展台哪怕霸气,也可能是黔驴技穷的信号,毕竟谁都知道,新车年年有,品牌精神才难得。
说到底,欧宝是不是穷啊?我看也不是。现在一个品牌能活得下来,尤其还能搞电动车、能玩概念、还能搭上游戏IP,这显然不会穷到揭不开锅,只是活法低调了点。怕就怕中国品牌还是只盯着“展会比排场”,那把大量资金和资源全丢到临场热闹上,可能后劲儿就会有点力不从心。
慕尼黑车展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天下车厂汇集,百舸争流”的场面,剩下来的都是有想法、有坚持的。你要是还觉得三台车不过瘾,那只能说,大家的“看展理念”确实变了。中国厂商现在可以端出一锅大菜给全场;欧宝式的老牌厂商,也有资格小火慢炖、精雕细琢自己的几道招牌菜。
最后我得提个问题:未来汽车圈到底是“多兵种混战”赢,还是“精品路线”能长线生存?答案其实还没揭晓,但这次慕尼黑车展给我们敲了个钟——有特色、敢取舍、持续创新,才是能活下来的关键。不怕你展厅冷清,就怕你最后啥都谈不上,连自己的家底都迷糊。
三台车撑不撑场面,也许真的无所谓,真正站得住的,是谁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和活法。你说对不对?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