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起来挺巧的,上周看到几家媒体报道,新能源车的续航瓶颈似乎在逐步打破。据我估算,像纯电动车在城市通勤中的续航,估算在450-600公里(样本少,体感有点偏保守),这个数字已经开始成为刚需了。你说同价位的其他车是不是都在强调续航这件事?我经常琢磨一个问题:续航快不快,更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的用车场景。
去年我试驾过那款某品牌紧凑型纯电,续航虽说260公里,但繁忙时段一快充,回到家用车库,充个半小时就怼到80%。这体验比起之前那台续航不超400公里的实在差远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种续航小飞跃其实大多依赖于电池技术提升和能耗控制——说白了,研发就像烹饪,调料不合适,菜就难吃。
最近看到尚界H5刚上市,不禁多看了几眼。其实它这车轮廓和空间布局让我有点知道了的感觉:方正但不刻板,空间很家庭友好。而且它那个大面积软包和氛围灯,挺像豪宅里温馨的客厅,你不觉得?环抱式座舱,空间和气氛都挺讲究。要问我:这车的门槛是不是太高了?我觉得,反倒是功能丰富了不少,像鸿蒙座舱、3D人脸识别什么的,实际用起来,真的是技术辣眼睛。
你是不是也好奇它的新能源表现?让我细说——最长续航655公里(估算,估算偏保守点),用CLTC标准。你想想,开这么一辆车,从北京开到上海,少说也得六七个小时吧?中间只要充一次电,真是够了。百公里电耗13.4kWh(体感偏低一点),看似节能,但我猜这和车重、空气阻力多有关;车型用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很多,空气动力学好,耗能就少。
说个细节,直说我这次开车的感受:座椅包裹性很不错,减震也挺稳定,毕竟算法调得不错。还能支持6kW的外放电——你想象一下,开车在乡间,顺手把车变成充电宝,晚上停在露天农场,不就多了份安心?
不过我得承认,电池安全是硬指标。尚界H5用的是高强钢占比84%的超高强度框架,潜艇钢级别的材料,听着就更放心。车架设计像把铠甲一样严实,碰撞安全不说,电池也在核心位置受到重视。你知道吗?我曾听朋友说,很多车事故都是因为电池起火,但如果材料做到像这个潜艇壳一样坚固,问题可能会少不少。
然后说到自动驾驶,乾崑智驾ADS 4配三颗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这技术听起来很硬核了,但你相信技术能彻底避免事故吗?我觉得,还是要看真正路上的表现。之前就看到几个自动驾驶演示,有的真是像自己开车一样流畅,有的还在瞎转悠。这车能做到全维感知、全向防碰撞,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算法成熟度。
我发现它还支持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辅助,标配7个安全气囊,可不想多说,安全保障这块我不敢说一定完美,但一定比几年前那种简配要靠谱得多。
回到价格,它们这次起步价15.98万元,增程版,这个算下来,心里有点儿矛盾:这个价是不是把很多实用性拉上来了?我自己算了下,按每公里0.2元油电成本,日常通勤一月大概200-300元的能源费(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真的是划算的。不过买车除了续航和价格,操控、享受、便利函数都很重要。
我最喜欢的反倒是那点小细节——后备箱601升,够放上下班用品,也能装个小折叠自行车,空间很实用。相册里我发现了一次试车记,这个车的门把手设计得挺简单,打开一点点就能碰到按钮,像随手一按,真方便。而我也在想,未来自动驾驶会不会让我们连操作都变得多余?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想透——是不是技术越便利,越容易让我们变得更懒?
再有,价格这块我还得提醒自己:别只看前提条件,试驾感受才真金白银。那位修理工说,新能源车出问题还挺难,维修点少,零配件贵。这话貌似不假,但我觉得这个门槛未来会逐步降低,毕竟巨头们都在布局。
不过我还是在琢磨:这车的智能和安全是不是都能在实际使用中,变成真安全、高效的保障?你会不会也在思考,未来行驶的智能水平,到底会到什么程度?我有时候会想,开车这个动作,会不会反而变成一种娱乐?(这段我没细想过,不知道猜得对不对)
于是,我在想:我们用车的时间,究竟是为了逃离还是享受?今天的科技,能让我们躺赢到什么时候?这个还得继续观察。毕竟,车里那些每天都在变化的细节,才是最真实的生活的节奏。
(未完待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