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收购消息引爆汽车圈,一场紧急否认又让事件扑朔迷离。央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这场“资本联姻”大戏,究竟演到了哪一出?
2025年11月4日晚,一则关于“一汽集团将通过定向增发成为零跑汽车第一大股东”的消息在业内迅速传开。
然而不到三小时,零跑汽车官方紧急回应:“消息不实。”
这场突如其来的否认,为原本看似板上钉钉的收购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
01 事件全回顾:从传闻甚嚣尘上到官方紧急否认
事件始于11月4日,中国经济网报道称一汽集团将通过定向增发方式陆续收购零跑股权,并最终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报道指出该方案已获批准,计划于11月17日正式官宣。
然而当晚21时后,零跑汽车官方迅速向多家媒体回应“这是不实消息”。
这已不是一汽与零跑首次传出“资本联姻”的绯闻。早在今年8月,类似消息就曾在业内流传,当时一汽集团方面明确表态“这是不实传闻”,而零跑汽车当时的回应则更为谨慎,仅表示“不予置评”。
尽管收购消息被否认,但两家企业的深度合作早已有迹可循。
2025年3月3日,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在长春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意共同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并探讨深化资本合作的可行性。
02 各方反应:市场期待与官方谨慎形成鲜明对比
零跑汽车官方态度明确,直接否认收购传闻。这种坚决的回应可能与公司需要平衡现有股东关系有关。
目前,由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及相关方持有的创始人集团持股25.8%,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持股21.26%。
这种期待源于双方明显的互补性:一边是拥有丰富资源但新能源转型乏力的央企巨头,一边是技术领先但需要资金和渠道支持的造车新势力。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某种形式的资本合作合乎逻辑。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合作可能产生两种模式:一是一汽入股零跑,成为重要股东;二是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新能源车型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03 深度分析:绯闻背后的行业变革信号
新能源转型压力是推动一汽寻求合作的关键动力。作为汽车央企,一汽在新能源领域明显落后。
2024年,一汽集团自主乘用车品牌红旗和奔腾合计售出新能源车不足20万辆,占集团整体销量仅6%出头。
相比之下,零跑汽车已从“黑马”成长为“领头羊”。2025年1-10月,零跑累计销量已达46.58万辆,10月单月销量首次突破7万辆大关,连续8个月位列新势力销冠。
更值得一提的是,零跑已成为国内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技术授权模式已成为零跑汽车新的盈利点。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非汽车销售业务为其带来了近11亿元的收入。与一汽的合作已经产生了2亿元的研发收入。
对于一汽集团来说,与已经相对成熟的零跑汽车合作,风险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一汽集团此前曾与多家造车新势力展开合作,但大多以失败收场。而零跑汽车已经搭建起完整、成熟的技术平台,一汽集团可以“拿来就用”。
这场看似扑朔迷离的收购传闻,实际上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从竞争走向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各位读者,您认为一汽与零跑是否最终会走向资本深度绑定?这种“央企+新势力”的合作模式能否真正实现1+1>2的效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