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为啥被骂还抢手?丰田大众都来了,新能源的纠结与现实
早上堵在高架桥上的时候,我手机里又弹出一条新闻,说丰田和大众也要做增程了。想起前阵子邻居老刘还吐槽理想ONE,“这不就是个油改电嘛,还吹什么技术革命?”可没想到,这会儿连合资大厂都坐不住了。
新能源这几年变化太快。前两年,谁家新势力不是恨不得全系纯电?那会儿大家聊的都是续航多少、百公里加速几秒、能不能OTA升级。但现在再看,新势力里坚持纯电的好像只剩蔚来一个,其他品牌,不管是小鹏还是小米,都在布局增程。插混也有,但说实话,那种油电切换感受,有点像夹生饭——吃着总觉得哪块没熟透。
我第一次试驾理想L6的时候,是去年冬天,北京下雪,道路打滑。我特意开着它去郊区兜了一圈。本来想着万一没电了还能加油,不慌。实际体验下来,这种“发动机只发电、电机驱动”的感觉,比插混顺畅多了,没有变速箱顿挫,也没有发动机突兀介入的噪音。有点像小时候玩遥控车,只不过动力来源更聪明。
但网上关于增程的话题,总是很热闹。“落后”“结构简单”“脱裤子放屁”这些词,看得人心里直痒痒。有次和朋友喝酒,他问我:“你说,中国新能源发展这么快,为啥还倒腾这种老掉牙技术?”他那语气,就差把“丢人”俩字写脸上了。
其实仔细琢磨,现在买纯电的人最大顾虑还是续航。一到冬天,续航缩水、充一次慢半拍;夏天跑长途,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那场面比春运火车站都壮观。所以不少家庭干脆选插混或者增程——反正家用通勤基本靠充,偶尔自驾远门就烧点油,也不用担心路上趴窝。这么看,好像又挺合理?
回头看看历史,其实1900年费迪南德·保时捷造过类似思路的小车,用内燃机发发电带动轮子转。当时没人当回事,一晃百多年过去,又被中国市场捡起来折腾。这事搁谁身上都会觉得怪尴尬,可现实摆在眼前——用户要的是省心,而不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名词。
有段时间,我经常去4S店溜达,每次看到理想展厅,人头攒动,小孩蹦跶,大人研究冰箱彩电视大沙发。我问销售:“为啥大家愿意掏三四十万买台‘伪’新能源汽车?”她笑着指指角落那台补能演示模型,“很多客户其实不懂什么叫串联式动力,但他们知道一家五口出去玩不用担心半道抛锚。”
数据不会骗人。今年理想L6月销量已经接近2万台,还有华为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9系列,一个月也卖出一万多辆,大多数订单都是增程版。不止如此,小鹏、小米甚至零跑,都计划推出自己的增程产品。一边是网络嘲讽,一边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数据,两极分化让人忍俊不禁。
合资品牌原本稳坐钓鱼台,现在却开始调整方向盘。今年上海车展,上汽大众带来了ID.ERA,还宣布基于EA211发动机会继续推几款新的增车型;广汽丰田则直接官宣THS混动继续升级,新汉兰达、新赛那未来都有望搭载自家的“新派”增程序列。这些动作背后,无非就是一句话: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子的新能源?
有人说,这是合资巨头们准备反攻本土市场。但从我的视角来看,更像是一场务实选择。目前固态锂离子之类的新型动力源,还远远够不上量产标准。而传统燃油,在政策和消费习惯双重夹击下日渐式微。这个档口,可加油可充电脱困能力强一点,就是最大优势吧?
要真做成爆款,并不是随便装个发动机就行。理想靠的是舒适配置堆满屋,还有那些让家庭主妇点赞的小细节;问界M9背后站着华为智能生态,全套互联体验拉满。如果丰田、大众未来真能拿出性价比高且功能亮眼的新产品,再叠加自身可靠性底色,说不定真能吸引更多犹豫中的消费者投票支持。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小时候爸妈买第一辆桑塔纳,也是因为省心耐用而已,从来没人关心变速箱结构是不是最先进。所以现在面对市面上的各种选择,你让我一定选最新潮的吗?未必吧,有时候只是图个安心罢了。有些东西,看似过时,却恰好解决问题——哪怕被吐槽,被嫌弃,被误解,也照样活得滋润。
下班地铁口遇见邻居老刘,他盯着手机刷新闻,说:“听说明年汉兰达也要搞那个‘脱裤子放屁’技术,你信吗?”我摇摇头笑笑,“咱们等上市再瞧呗,到时候或许又该排队订车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