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国家自己造的汽车,可能不少人心里还会嘀咕,觉得跟国外的老牌子比,总还差点意思。
尤其是在外国人眼里,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多多少少都带点便宜、质量一般的印象。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就在咱们河南,有这么一家企业,它不做小轿车,专门造我们平时坐的公交车、大客车,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这个大家伙卖成了全世界的第一名,年收入三百多亿,利润能达到四十亿。
这家企业就是宇通客车。
一个当年差点就要倒闭的国营修配厂,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甚至在新能源客车这个新赛道上,让那些欧洲汽车强国都得竖起大拇指的呢?
这背后的故事,其实挺值得我们琢磨琢磨。
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那时候的宇通,还不叫这个名字,它叫“郑州客车修配厂”,一听就是个充满时代感的国营单位。
当时它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因为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厂里生产多少车,国家就包销多少,不愁卖。
可后来政策变了,国家不再大包大揽,工厂一下子就失去了销路,产品堆在仓库里,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
就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候,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反倒成了它的救命稻草。
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席卷全国,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家乡,去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
当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高铁和飞机,长途大巴就成了他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坐过那个年代长途车的人肯定有印象,车上全是硬座,一坐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旅途非常辛苦。
当时在厂里负责技术的车间主任汤玉祥和他的团队,就琢磨着,能不能造一种能让人在车上躺下睡觉的客车呢?
这个想法在当时很大胆,但他们还真就做出来了,并给它取了一个很实在的名字——“国情车”。
这款卧铺客车一推向市场,立刻就受到了热烈欢迎。
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打工人来说,能在车上躺一躺,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就靠着这款精准抓住市场需求的产品,宇通不仅活了下来,还赚到了第一桶金。
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发展得更好。
汤玉祥心里很清楚,光靠一个好点子是走不远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真正的本事,也就是核心竞争力。
在1993年,国家开始推行国企改制,汤玉祥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工厂改制成了“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他做了两个非常关键的决定。
第一,是向国外先进的同行“拜师学艺”。
他知道咱们在汽车制造技术上跟德国这些老牌强国有差距,于是就主动和德国著名的商用车公司MAN成立了合资公司。
通过合作,宇通把欧洲先进的客车技术、生产管理经验一点点学过来,消化吸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第二,是壮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
他主导并购了其他一些相关工厂,既扩大了产能,也丰富了产品线,不再是只会造一两种车的“偏科生”。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宇通的实力迅速增强。
到了1997年,它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了国内客车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持,发展的底气就更足了。
到2003年的时候,宇通的客车产销量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宇通并没有满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尤其是标准最严、最难进入的欧洲。
为什么非要去啃这块硬骨头呢?
因为宇通想撕掉贴在“中国制造”身上的廉价标签,向世界证明,中国也能造出高品质、高技术的好车。
不过,开拓海外市场,宇通没有急功近利。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种地”理论,就是把每个海外市场都当成一块田地来用心耕耘,先播种、施肥、除草,耐心培育,而不是只想着收割。
比如在古巴市场,宇通不只是简单地把车卖过去就完事了。
他们在当地投资建了组装厂,创造了就业岗位;建立了完善的维修服务网络,确保车辆出了问题能及时解决;甚至发现当地的路况不好影响车辆运营,还主动出钱帮助修建公路。
这种踏踏实实为对方着想的做法,赢得了古巴方面的高度信任,很顺利地就拿下了几百辆车的大订单,也为宇通在整个拉美市场打响了名声。
有了这些经验,宇通开始攻坚欧洲市场。
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欧洲人对自己的汽车品牌有很强的自豪感,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充满了怀疑。
为了打动挑剔的欧洲客户,宇通下足了功夫。
他们专门组建了研发团队,深入研究欧洲的法规标准、环保要求和用户习惯,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
比如说,他们发现欧洲的司机普遍身材比较高大,就特意把驾驶室的空间设计得更宽敞。
正是在新能源汽车兴起的浪潮中,宇通找到了突破口。
当许多欧洲老牌车企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宇通凭借着在国内市场积累的成熟可靠的纯电动客车技术,成功进入了法国、英国、丹麦等对环保要求极高的国家。
如今,已经有超过2200辆宇通新能源客车行驶在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这本身就是对宇通技术和品质的最好认可。
当然,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从2017年开始,随着国内高铁网络日益完善和私家车的普及,传统客运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整个行业进入了低迷期,宇通的业绩也连续几年出现下滑。
面对困境,已经退居二线的汤玉祥在2019年再次出山,担任董事长,并迅速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来带领企业走出低谷。
首先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研发投入。
他将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行业平均的3%左右,大幅提升到了7.15%,总金额超过15亿元。
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像宝马这样以技术著称的国际巨头。
巨大的投入换来了丰硕的技术成果,比如宇通率先研发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营的L4级别自动驾驶公交车,就走在了世界前列。
其次是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再只局限于客车产品,而是向新能源卡车等更多商用车型延伸,从一个客车专家向综合性的商用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最后是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软实力”,在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以及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持续深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专利,为未来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凭借这三招,宇通成功扭转了局面。
最新的数据显示,宇通的年营业额已经达到372亿元,净利润超过41亿元,不仅走出了低谷,还再次巩固了自己全球第一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