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的日子,过得比“速冻水饺”还要凉。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的调查报告来看,“亏损”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日常,这种惨状不仅仅是业绩不好那么简单,更像是有人把门口的告示牌由“黄金时代欢迎光临”换成了“活着就算胜利”。
首先,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经销商都在亏损,完整达标的仅有三成。剩下的大多数,或者在努力划水,或者已经沉底。你要说这届经销商不够努力吗?他们每天像打鸡血一样冲业绩,但冲到最后,满身是汗,只换来制造商返利缩水这个消息。别说努力没用,这种“忙到头来不值钱”的感觉,用来形容现在的经销商,是再合适不过。
再看成绩单的细节。经销商的盈利比例只有29.9%,而亏损占了52.6%。完成销售目标的人,仅占30.3%。还有近三成的目标完成率连70%都没碰到。身为经销商,在这组数据里,大概能体会啥叫“见过大风大浪,天不遂人愿”。做汽车经销商,像是在湖面划船,目标在对岸,但刮过来的风是左一阵右一阵,方向始终不由自己。
这么困难,有没有什么例外?有。那就是新能源独立品牌的经销商。报告说,新能源汽车的经销商日子好过些,盈利比例高达42.9%,远超传统燃油车品牌的25.6%。燃油车品牌的经销商赚钱的只是个位数里的小数,亏损却能上“大半边天”。这一波新能源的风,让一部分人翻身了,但燃油车经销商就像在沼泽里踩着淤泥,越挣扎越下沉。
到底为什么赚不到钱?毛利数据一出来,答案真相大白。新车销售不光不赚钱,还是负数——浪费力气还要倒贴。售后反而成了一线希望,贡献了最大毛利。但售后入场台次还在下降,厂家配件任务却年年加码,客户流失可想而知。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也在逐步下滑。相信未来还会继续下滑。经销商的营业结构,不再是“多条腿走路”,而是“瘸腿一拖再拖”。
别以为新车业务已经面目全非,厂家还在扔出各种考核和返利形式——基础返利和模糊返利齐上阵。但这些返利,大多数只在PPT里美美地画着。实际到账的只有少数,现金变成提车款是常态,返利兑现周期还普遍延到三个月以上。厂家像精算师,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经销商像老实人,拉长脖子等返利。
在市场层面,厂家和经销商都在打价格战。谁都想用降价换销量,结果呢?销量涨了,收入不见涨,利润杳然无踪。更悲催的是,传统品牌零售价格居然长期低于进车成本,上半年超过七成的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四成倒挂幅度在15%以上。这哪里是买卖,分明是“我掏钱为厂商做贡献”。
新车巨亏的恶果,不止体现在财报上,更波及整个行业的资金流动。经销商手里的水越来越少,沙子越来越多。市场回暖是有点,但远远不够冲淡“微增长甚至持平”的后劲。展望未来,经销商普遍对全年销量表现得很谨慎,看见彩虹却摸不到金银。
至于新能源品牌的经销商,看上去风头正劲,但也不是没有苦水。他们难的是售后产值低、投资回收期长,一样压力山大,只不过是另一种“硬着头皮顶上去”。
说到底,这一切归结到汽车圈的宿命:原来靠门店吃饭,现在靠售后回收血本;以前讲厂家和经销商是命运共同体,现在更像各自为政的“高危职业联合体”。有人在冲线,有人在补锅,但最后都被市场的大浪拍在了礁石上。
如果说过去的经销商是市场的弄潮儿,如今更像是逆水行舟的老水手。他们不只要应对厂家的花式考核,还要见招拆招市场变化,只要还在坚持,“亏损”是不可避免的朋友;只要还在卖车,哪怕头顶风暴,总还有一线希望。市场难,钱难赚,但“活着”已经成了经销商的最高目标。用更幽默一点的话说,经销商的精神状态,就两个字:“坚挺”。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