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专利暴增背后,研发费用去哪了?
长城汽车又拿专利了,这次是教水泵自己“通马桶”。10月17日获批的这项专利,号称能让堵转的电子水泵高速空转把自己冲开,避免烧毁或发动机过热。听着挺高科技是吧?但当我翻开他们家账本,发现这精巧设计背后,藏着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反差。
今年长城专利授权量暴涨52.7%,拿下2150个授权,平均每天就有6个专利到手。可研发投入呢?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研发费用42.39亿元,同比只微增1.12%。我把计算器按烂了——专利暴增五成,研发费用几乎原地踏步。
这就很有意思了。要么长城研发效率高到离谱,用差不多的钱能多搞出一半专利;要么这些专利的“含金量”,得打个问号。
我不是说这个水泵专利没用。它确实能解决低速堵转问题,减少维修次数。但明眼人都懂,这种级别的“微创新”,跟动辄几十亿的硬核研发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看看人家华为,一年研发经费上千亿,那是实打实在啃硬骨头。长城这头专利数量猛增,那头研发预算龟速爬行,这算盘打得我在河北都听见了。
更让我纳闷的是战略选择。现在新能源战场拼的是平台架构、电池管理、智能驾驶这些核心技术。长城却同时在搞高压互锁故障定位、水泵防堵转这种边角技术。不是说细节不重要,但当你的竞争对手都在布局下一代平台时,你把太多精力放在给现有系统打补丁上,这路线选择就值得商榷了。
有内部朋友跟我吐槽,现在考核对专利数量有要求,导致大家更愿意搞“短平快”的实用新型,而不是耗时数年的核心技术突破。毕竟,前者能快速兑现成绩,后者可能投入几年都听不见个响。
我不是要全盘否定长城的努力。两万五千个专利里肯定有真家伙,但当前这种“重量轻质”的倾向很危险。当专利从创新指标退化为公关工具时,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只会越挖越浅。
看看市场反应就知道了。专利新闻一出,股价该趴着还趴着。投资者们精明得很,他们关心的不是你拿了多少张专利证书,而是你手里有没有能决定未来胜负的硬科技。
说到底,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不能靠专利数量堆砌。我们需要的是能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核心技术,而不是在边边角角修修补补的小聪明。长城啊,是时候把算盘珠子拨回正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