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台,这是哈雷电动摩托LiveWire在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的成绩单。董事会里,内斗的硝烟还未散尽,这张堪称惨烈的季度成绩单就像一颗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开了锅。再看看整体数据,营收下降23%,每股收益暴跌38%,全球销量下滑21%,这样的表现,哪个股东能坐得住?
先来看这张财报“病危通知书”。北美作为哈雷的传统腹地,销售额直接下降24%,这相当于老家的粮仓在漏水啊。欧洲市场呢,份额从5%直接腰斩到2%,关税的绞索越勒越紧,曾经的重要市场如今丢盔弃甲。亚太地区更是全面溃退,销售额下降28%,东方市场这块肥肉,哈雷似乎越来越咬不动了。拉美市场也没好到哪儿去,销售额下降6%,最后防线开始松动。这四个区域的下滑,就像四个伤口在流血,哈雷的全球版图正在一片片崩塌。
再说说这33台电摩的死亡诊断。横向对比一下,在10个国家,90天的时间里,平均单店日均卖出0.036台,这是什么概念?一天连0.04台都不到,也就是差不多两天半才能卖出一台,这销量简直惨不忍睹。纵向看,和2024年同期相比,销量下降72%,而整个行业电动摩托的平均增速是正的,哈雷这是逆着潮流往下掉,比行业平均增速低了300%,妥妥的拖后腿。
说到亏损,哈雷居然还玩起了“进步论”。亏损2000万,对比去年的2900万,就说有进步。这就好比一个病人,去年发烧40度,今年39度,就说病情好转了,可实际上还是在发烧啊,这种自我安慰式的乐观,在残酷的市场面前显得格外荒诞。
那到底是谁杀死了哈雷的电动摩托梦呢?看看战略层面的问题。CEO约亨·蔡茨之前还说业绩“超预期”,可转眼就撤回了全年展望,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三张倒下的骨牌,第一张是产品失误。LiveWire ONE定价21999美元,这价格都快赶上一辆不错的汽车了,普通消费者谁会花这么多钱买一辆电动摩托?脱离了用户的实际消费能力,产品自然卖不动。
第二张是渠道坍塌,欧洲市场份额的暴跌,背后是关税的困局,高额的关税让哈雷在欧洲市场毫无竞争力,渠道逐渐萎缩。
第三张是认知滞后,哈雷一直以来代表的是硬汉、引擎咆哮的文化符号,而电动摩托更多吸引的是科技玩家,两者的文化鸿沟太大,哈雷没有及时调整认知,融入新的圈层。
面对这样的危机,哈雷该怎么突围呢?得止血,来个切割疗法,把LiveWire独立融资或者分拆出去,先止住2000万的亏损这个大窟窿。在关税问题上,不妨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设厂,这样能有效对冲欧洲的关税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用户唤醒也很关键,哈雷有庞大的俱乐部资源,可以植入电动体验日,让更多的车友体验电动摩托的魅力,就像哈雷中国之前的一些成功案例,通过体验提高转化率。
在认知重启上,要把哈雷的情怀移植到电动摩托上。以前靠引擎咆哮吸引用户,现在可以打造“电驱声浪”,让电动摩托也有独特的声音魅力。拓展用户画像,从传统的硬汉车友,向都市科技玩家扩展,打破圈层限制,让更多人接受哈雷的电动摩托。
当百年哈雷月均只能卖出11台电动摩托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销量问题,而是一场生死抉择。是坚守燃油车的墓碑,看着曾经的辉煌慢慢消逝,还是果断断腕重生,在电动化的浪潮中寻找新的生机?投资者可以用股权逼宫推动战略听证会,为哈雷的未来争取更合理的方向;用户可以用钱包投票,告诉哈雷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整个行业也能以哈雷为镜,审视自己的转型路径。
哈雷的这场危机,给所有传统巨头都敲响了警钟。在电动化的时代潮流下,不跟上步伐就会被淘汰。你觉得哈雷该怎么选?来评论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