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开仰望U8L,就知道它和我以往测评里遇到的豪华大块头不一样。拿到钥匙那瞬间,我手指一滑,车门机械感十足,关门的那一声沉甸甸的,仿佛在说:我不差钱。这车长达5.4米,走在路上,那气场……估算车外人会多看一眼,大概是我路过的平均频率的两三倍(估算/体感)。像我朋友说:这车看起来就像中了大奖一样,气场贼足。尤其是选装24K金车标,回头率爆棚,空旷停车场一排,估摸着得洗眼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车尾灯那块灯带一亮,美得几乎让我误以为进了灯光秀。说到灯光设计,真是比我家灯泡还讲究。不比别的豪华大SUV,U8L配的全场景智能感光玻璃,融合了多维调节。阳光一照,玻璃颜色就能变深变浅,像变色龙似的(这段先按下不表),居然还能根据周围环境调节暗度,保证隐私,这打个比喻,就是像一辆隐形披风吧,太阳晒得快,于是玻璃变暗。可是我突然想到,这会不会对夜间驾驶产生干扰?你们觉得呢:这玻璃调节是不是会有点折腾,反而影响安全?我有点犹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好像要把它的技术底子拆个架势,实际上这些黑科技,基本上用一句话总结:比亚迪把车变成了个科技舞台。但又不至于大讲特讲,毕竟,这技术像航空铝材,用在这么大块的车架上,轻量化和安全兼得,我觉得比我预期要靠谱。你们有没有想过:用航空铝,成本会不会比普通钢材高很多?估算一下,体感:一辆车用铝合金,大约比钢架贵个20%到30%,但安全提升和重量减轻带来的效果,未必是成正比。这是不是意味着,比亚迪未来要在成本和性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这里,偏离一点讲,供应链其实挺有趣的。比亚迪这次的全铝大车架,我猜打开供应链的难度不比特斯拉的钢铁大动作低,毕竟,航空级铝材的采购、加工都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类似于你在厨房煮饭,要考虑锅的材质、火候,稍有不慎,饭就会糊掉。比亚迪黑科技,核心其实还是个链条游戏——有技术积累,但都要依靠稳定供应。
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说:这车的铝合金焊接得很细,但焊工技术门槛也高,得专门培训。很多技术都是打铁打到哭,硬底子才能支撑起那些神乎其神的配置。
我不禁要问:那么多安全配置、超高算力系统,居然还能保持这么大块头的操控,算是神操作了。云辇-P+车身控制系统,用双电磁阀调节阻尼,瞬时反应相当敏捷,也就是说,颠簸、转弯,基本可以预警式应对。和我在别的豪华SUV里试过的软绵绵比,这个是真的稳。我侃完,心里又疑问:这样的系统,维护起来会不会更复杂?找修理工检查时,要懂得这么多黑科技才能维护,成本会不会高得离谱?(这也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标注一下。)
至于动力,3.5秒破百的表现,我估算一下,成本平均每公里燃油/电费:如果说燃料成本每百公里15元(纯电油电混合体感),百公里能省个5-8元左右,甚至更低(系统优化后),当然这只是粗略算。一辆卖128万元的车,耗电量估算:我们假设它的电耗在20-25kWh/百公里(比我们平常用的新能源车都偏高点),那么充满电大概在30-35元左右,能跑200多公里,算得上豪华版出行的成本。
我提个小问题:你们觉得,这么大、这么贵的车,普通人要考虑什么?安全?品牌?还是那些黑科技带来的炫耀感?其实我心里还在想,豪车的门槛是价格,但真正让人心动,还是感受到它里面那些看得见的真材实料。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豪华到一定级别,讲究就变得模糊,真正的区分点就是那份不可复制的调调。
说到这,我必须得自嘲一下:我这次测完,感觉自己都快变成仰望粉了。毕竟,128万的价格,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车。比亚迪的黑科技是不是太厉害了点?还是说,国货的底气越来越足,就像我这个吃瓜路人,直观感觉:这车配得上皇冠明珠的称号,也让我忍不住在心里暗想:后续会不会有人用烂大街的技术去模仿?或者,技术再牛,也很难打动那些真正懂车的高净值用户。
我手指点在方向盘上,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重量。或许,这就是豪华车的最大魅力——让人觉得,这钱花得值。可问题是:谁会花128万去买一辆SUV?还是,只留在梦中情车的范畴里?我真想知道,一个普通消费者,真能理解这种轻量化安全黑科技的用意吗?还是说,只是看了它的外观和耳熟能详的品牌?毕竟,这么一回头,谁都知道,真正的豪车,除了价格外,还藏着那些无形的价值。
说到这我突然察觉:是不是我,太在意理性点了?或许,豪华车,更多还是一场感官的盛宴。那天晚上,路过停车场时,远远就看到U8L那光影变幻,心里竟有点蠢蠢欲动。就算再冷静的人,也会被那股生而强大给迷住。你们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