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值得咱们普通人聊一聊。
那就是比亚迪在7月9号宣布,要为自己家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里的自动泊车功能“兜底”。
简单说就是,你用它的“天神之眼”系统停车,如果因为系统的问题把车给刮了蹭了,比亚迪来负责赔偿。
这消息一出来,按理说应该会引起一场跟风潮,毕竟现在的新能源车,家家都在说自己的智能驾驶多厉害。
可奇怪的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整个市场静悄悄的,没有第二家车企站出来说“我也跟”。
不管是那些天天喊着“遥遥领先”的,还是自称“行业第一”的,都像是没听见一样,集体保持了沉默。
这就让人纳闷了,他们到底在犹豫什么?
或者说,在等着什么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咱们可以掰开来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对自己家的技术没那么足的底气。
咱们得明白,“兜底”这两个字的分量可不轻。
这跟在发布会上,对着PPT激情澎湃地演讲完全是两码事。
演讲是动动嘴皮子,讲得天花乱坠也不用负什么责任,还能吸引眼球,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是,把“兜底”承诺白纸黑字地写进合同里,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责任和真金白银的风险。
每一次系统失误,都可能意味着一笔维修费用的支出。
智能驾驶,尤其是自动泊车这个场景,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中国的停车场环境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之一,车位划线不标准、光线昏暗、立柱奇形怪状、行人电瓶车随意穿行,这些突发情况,也就是专业人士口中的“极端场景”,对任何人工智能系统都是巨大的考验。
一家车企敢不敢承诺兜底,实际上就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我的系统在成千上万种复杂路况下的出错率,到底低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是不是低到了我赔得起的程度?
从目前各家友商的沉默来看,很可能他们内部评估的结果并不乐观。
或许他们的系统在99%的常规情况下表现得不错,但在那剩下的1%的意外里,出错的概率还是太高,高到他们不敢用公司的资金去赌。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宣传上,大家都是“技术天才”,恨不得说自家的车明天就能实现无人驾驶;但在实际承担责任的时候,又都变成了精打细算的“会计师”,算来算去,觉得风险太大,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次,咱们再聊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钱。
就算一家车企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但它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支撑这个承诺吗?
这就要说到各家的家底了。
过去一段时间,网上总有些声音在质疑比亚迪,说它摊子铺得太大,资金链紧张。
但这次,当真正需要用钱来为技术和信誉背书的时候,反而是比亚迪第一个站了出来。
而那些在财务报表上看着现金储备动辄几百上千亿的新势力车企,反而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财报是假的,而是钱的用途不一样。
很多新势力车企虽然通过融资拿到了大笔资金,但它们正处在一个高速“烧钱”的阶段。
研发新车、建设工厂、铺设销售和充电网络、市场营销推广,哪一样都是吞金巨兽。
账上的钱看着多,但其实每一笔都有规划好的用途,现金流绷得很紧。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如果一家车企要为兜底服务准备一个百亿级别的风险基金,对于一家每年还在亏损或者刚刚实现微利的企业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财务压力。
这笔钱放在账上不能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发展规划,甚至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导致股价波动。
而比亚迪敢这么做,底气来自于它庞大的规模效应和健康的盈利能力。
去年一年卖了300多万辆车,利润几百个亿,这种体量让它有能力去覆盖这种创新服务模式带来的潜在成本。
它赔得起,也敢于去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建立用户更深层次的信任。
所以,友商们的沉默,除了技术上的考量,很可能也是财务上的一种无奈,家底不够厚,就没法像这样“豪气”地玩。
那么,既然暂时不敢跟,也不能跟,这些友商们是不是就打算一直这么沉默下去呢?
当然不是。
他们其实都在“等”,等一个时机,一个让他们觉得“不得不跟”的时机。
他们在等市场的反应,说白了,就是看消费者买不买比亚迪这个账。
这就成了一场市场博弈。
如果接下来一两个月,也就是七八月份的汽车销售旺季,装了“天神之眼”的比亚迪车型销量并没有因此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比如相比之前每个月只是多了百分之五以内,对整个市场格局影响不大。
那么,其他车企就会松一口气,认为这个“兜底”策略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没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跟进。
但如果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呢?
假如因为这个兜底承诺,比亚迪相关车型的销量一下子提升了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从竞争对手那里抢走了大量的订单。
那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消费者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车的门店,都把“你们的智能驾驶出事了赔不赔?”当作一个标准问题来问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兜底”已经从一个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变成了一个决定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必需品”。
到了那个地步,跟还是不跟,就不再是车企自己能决定的了,而是被市场推着走。
要么硬着头皮推出类似的承诺,参与这场高风险的竞争;要么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户流失,甚至考虑是不是要放弃在智能驾驶这条赛道上的高端竞争。
说到底,比亚迪这一步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营销活动,它更像是一个催化剂,正在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
过去那种靠开发布会、讲故事、画大饼就能吸引消费者的时代正在过去。
未来的竞争,将是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企业责任感等硬实力的全方位较量。
智能驾驶的研发需要海量的数据去喂养,需要持续的算法更新,更需要强大的算力中心来支持,这些都不是小打小闹的公司能长期负担得起的。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一些技术跟不上、资金不充裕、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可能会逐渐被淘汰,或者被更大的集团收购。
最终,市场会向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巨头集中。
这个过程虽然残酷,但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必是坏事。
只有经历过这样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才能真正筛选出有能力代表中国去参与全球竞争的强大企业,去和丰田、大众这些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看清这一点,在选车的时候也能多一个参考维度,选择那些敢于承诺、敢于负责任的品牌,总归是更让人放心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