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真能跳出“1+1<2”的怪圈吗?
最近赛力斯公布的三季度财报,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响亮答案。原本在国产车企中不算起眼的它,靠着和华为的合作一路逆袭。真的,数据不会说谎,这份成绩单实在让人惊讶。可话说回来,它能成为华为合作造车的“最大赢家”,光靠运气吗?
先说说行业里的普遍困境。不少车企都试过和科技公司合作,有的只挂个技术名头,有的各管一摊,最后要么产品没竞争力,要么利润上不去。消费者买账的,真没几个。
赛力斯的做法,或许能解开这个困局。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首家合作品牌,它旗下的问界系列已经有M5、M7、M9、M8四款车型。刚出炉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单季度营收481.33亿元,同比增长15.75%;净利润23.71亿元。前三季度更亮眼,总收入1105.34亿元,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猛增31.56% 。这样的增长势头,在行业里确实少见。
说到这个,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它的毛利率。今年上半年,赛力斯整体毛利率达到28.93% ,三季度更是涨到29.38% 。要知道,这个数字在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中处于领先水平,就算和一些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比也不落下风。能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里,把毛利率做到近30%,实在不容易。
说实话,赛力斯能这么猛,华为的加持功不可没。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首家合作品牌,华为给予了重点资源倾斜。技术上,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全量搭载;渠道上,华为全国超2000家门店同步销售问界车型;品牌上,双方联合进行市场推广。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为赛力斯构建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毕竟华为要把首个智选车项目做成标杆,自然会集中资源保障成功。
但话说回来,光有外力也不够,产品本身得“能打”。问界M9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款定价46.98万-58.98万的中大型SUV,覆盖了高端市场的核心价格带,上市后连续多个月进入50万级SUV销量前十。要知道,这个价位长期被BBA等豪华品牌垄断,问界能站稳脚跟,靠的是智能驾驶、鸿蒙车机等实打实的技术亮点。余承东曾评价它是“高端SUV市场的技术突破”,这话虽带推广属性,但市场表现确实印证了产品力。
另外,这种合作不是单方面的依附,而是真正的“双向奔赴”。华为通过问界,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从技术概念落地为成熟产品,证明了“不造车也能造好车”的模式可行性;赛力斯则借华为的技术与渠道优势,从一个小众车企跃升至国产新能源阵营的前列。更关键的是,双方不是简单的技术授权,而是联合研发、共担成本、共享收益,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才造就了双赢的结果。
不仅如此,赛力斯的盈利能力也藏着门道。从财报数据能看出,它的毛利从2024年的345.51亿元,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165.31亿元(半年数据),毛利率持续提升。这背后是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的双重作用——随着问界系列年销量突破30万辆,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了约15%;同时华为的技术赋能让产品摆脱了“低价走量”的困境,实现了健康的产品溢价。这种靠产品力支撑的盈利模式,比单纯的销量增长更有可持续性。
回头看赛力斯的逆袭,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深度绑定的技术赋能+联合运营的模式创新,才是合作共赢的关键。不是简单挂个品牌、嵌个系统,而是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融合。华为智选车模式后来拓展了多个合作品牌,但赛力斯作为首个合作伙伴,凭借先发优势和深度协同,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你觉得问界的高毛利率能一直保持吗?要是其他车企模仿这种合作模式,能复制赛力斯的成功吗?欢迎分享你的看法,聊聊你对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的见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