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又是一年大戏。其实不少人兴奋也好,冷眼旁观也罢,但每到这种国际车展,看着企业们一波波发概念车,我总要琢磨:这些所谓的新品,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爽的?又有多少只是秀肌肉、抢眼球的表演?今年斯柯达Vision O概念车一亮相,着实吸引了我,再一琢磨,这背后的门道还真不少。
先说外观。老实说,旅行车在国内始终是小众,在哪怕在欧洲,大街小巷也是SUV、MPV、两厢轿车比旅行车多。可是斯柯达偏偏还在坚持,这就值得多想两句。旅行车强调空间实用性,作为一台家用车,有没有必要玩那么复杂的空气动力学花活?比如把车轮、门把手都做成低风阻造型,再加个“科技环面罩”、流线车顶、自动扰流板。我看过实车的图片,又查了一些资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像台斯柯达,更像高端品牌想要撬动传统消费者的那种冒险劲儿。
理智一点想,现在造电动车,都喜欢出点科幻感。但大家真的因为“科技感”就买单吗?说到底,大多数人选车时,最关注的还是开着舒不舒服、骑着省不省心、用着省不省钱。可斯柯达还是走心地保留了自家的格栅,明晃晃地搞了个能动的LED灯带,还配一堆炫酷的光影动画,很像是在喊:咱斯柯达也玩得转新技术!可是,灯带会让你多买单吗?又或者,你真需要那么花俏的迎宾/告别动画?
别笑,真有消费者觉得“带动画”的前大灯、T形尾灯很重要。这事你不能怪厂家作秀,关键是有市场需求。可问题又来了,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你花心思搞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炫技,真的把主要矛盾抓对了吗?尤其是这车预计要到2029年才上市,眼下说得再漂亮,四五年以后市场会变成啥样,谁说得准?那时候人们还会不会为灯带、自动扰流板买账?
当然了,旅行车的本分不该丢。Vision O这套空间方案,说实在的,有些噱头挺会整。比如特殊B柱、对开门,光看着就觉得“哇噻,未来感十足啊!”可厂家的原话是,这些很大概率不会量产。设计师脑洞打开,我们看看热闹,回到现实买还是得看量产车。斯柯达往身上贴上“家用”、“实惠”、“空间大”标签这么多年,到头来还不是要把概念搞扎实、用料讲道理、空间做舒服。懂车的都知道,视觉流量、概念秀终归不能变现。
注意了,这车还玩了色彩渐变,“镜珍珠”随光变化。你说谁会开车环游彩虹?其实,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厂家的想法很明确,说白了就是期待更多年轻人、懂欣赏的新白领青睐这堂“精致生活”。问题又来了,能为一台“生活美学”买单的,未必会选择实用至上的斯柯达。斯柯达能不能拿下这批客户?挺难说,毕竟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外观一下子就翻篇的。
说到内饰,Vision O的“巨屏”布局不得不提。超过一米二的屏,一竖一横堪称“走遍车界无敌手”。我真想问一句:你开车到底是看屏幕,还是看路?大家早知道,现在很多车主看视频、刷抖音甚至连接会议啥的,可是这和行车本安全到底能不能兼得?按键保留得不多,这样的内饰以后修起来、用起来会不会更麻烦?再一个,屏越大越好么?小毛病多了,保不齐分分钟变“电子垃圾”。
至于无线充电、定制座椅这些功能,现在看起来很新鲜,但等量产时要不是被砍掉,要不就变成全系标配。座椅用上新材料,三维打印,这理念的确先进,强度、舒适性估计都能做到头。但我更关心三五年后耐用性如何,维修成本高不高——真有蜂窝结构破损,肯定一换一大片,修都修不起。
技术上更是如此,Vision O用不用MEB平台、上不上SSP平台,这其实是斯柯达和大众集团内部自家人的分配问题。最后量产车很大概率“该啥平台还是啥平台”,只要挣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价格、性能革命,大家随口一问真没人在意这个技术细枝末节。比如双电机四驱,可能会用上,但掏不出钱加选装包的消费者有多少?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全驱,在通勤场景下有几个人天天感受到区别?大多还是图个安心。
我不禁想追问一句:电动车进化到今天,技术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吗?其实你看看近年新上市的电动车,续航、动力、安全、智能网联,这些早成基本功。真正让车企活得滋润的,还是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人设”。斯柯达最大优势是性价比,是买得起、用得住。可Vision O,却一步踩进未来感、科技感的路数,有些左右为难。年轻人嫌它low,老用户又担心“不好用、不耐造”。夹在中间,你说这份进化是主动创新,还是被潮流裹挟?大家不妨想想,很多新势力车企不都是“炫第一年,赔钱第二年,割韭菜第三年”?最终熬得下来的,要么真抓住了新需求,要么,极致性价比供奉一波稳定粉丝。
还有一点,概念车的最大问号之一就是时间污染。现在发布的,四五年以后才能上市。你记得住五年前的爆款车都是什么吗?汽车圈一直是推倒重来,今天讲智能驾驶,明天强调可持续环保,后天又卖情怀。五年后,Vision O还跟“新”沾边吗?还是早就成了时代的“老古董”?而量产一旦延期或者缩减配套,更没几个品牌能逃过“跳票”的命。
再退一步,Vision O的量产版,到了最终你敢保证售价还能亲民?电池、芯片价格有没风险?原材料能不能跟上?生产成本涨了,品牌溢价不提升,市场接受度还能稳吗?这些比大屏、灯带、色彩渐变亮眼多了,却是斯柯达、也是消费者真正需要考虑的账本。
说到底,咱们买车归根到底还得拼“三好生”——空间够大、用着省心、开着顺手。当行业卷到概念秀一派,还是希望车企们不忘初心,别为了追求科幻感、科技秀,把踏踏实实造车、讲诚信做产品的基因丢了。Vision O能否成为值得期待的“下一代明锐旅行”,四年以后,更要看它敢不敢落地,实不实惠。大花活谁都会整,等量产时别玩失踪,才是真正的担当。
给所有为概念车欢呼的朋友留一个小问题:你看了这样的炫酷概念车后,是心动多一点,还是担心多一些?如果明天上架,你下单吗?如果过两天供应缩水、配置缩水、价格变化,你依然甘心吗?这些问题,除了企业自己,每个观众都应该扪心自问。造车不易,落地更难,愿下一个“未来感”不只是PPT上好看,更能给普通人带来真实可触的便利。
那么再来总结一句:斯柯达Vision O上的是“未来之船”,还是“空中楼阁”?等四年以后见分晓。咱们就坐等看个究竟,别被一时的炫技迷了眼,买车终归是给普通人用的。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