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滴滴、曹操这些大公司纷纷宣布降低提成比例,结果不少地方又开始叫停“统一价格”这些低价订单。
不少网约车司机一开始还觉得熬过去就好了,但一真正上线跑起来,才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没有少麻烦事。
好订单依旧不好抢,偶然接到的单子,算过油费和平台抽成,拿到手上的钱其实也不多。
之前说好的“给司机让利”,结果到实际操作时,却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前阵子,滴滴、曹操、T3这些大公司突然同时宣布要降低抽成比例。
滴滴和T3把最高抽成从29%调低到27%,曹操更大胆,直接降到22.5%,就连高德都公开表示,要让合作的80多家平台抽成不超过27%。
按理说,这对司机来说是个好消息,毕竟抽成减轻了,拿到手的钱应该能多一些了。
但实际上情况可没这么乐观。
有司机师傅吐槽说,这平台的算法比绕路还难搞,今天跑了多少单、赚了多少钱,他自己算了半天也算不清楚。
有人也在抱怨,说就算抽成降了,“一口价”或者“特惠单”仍旧不少,接这种活儿,跑个几十公里也就够油费而已。
要是不接的话,半天都等不到个靠谱的订单,服务分还得掉,后头接单就更不容易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其实,司机赚不到钱可不是光靠抽成高来解释的。
现在跑网约车的人可不少,街上各种网约车比打车的还多,订单也就那么几份,大家拼着抢单,价格也就跟着掉下去了。
平台得盈利呀,之前靠低价吸引客户,现在又要降低抽成,两边夹着,司机的收入就更不稳着呢。
靠这么低价拼命竞争,司机那是累死了,乘客也可能因为司机心情不好或服务缩水,没啥实实在在的好处,整行业搞得摸不着头脑。
不仅仅是网约车这块,现在好多互联网行业都陷入了“内卷”的状态。
你价钱卖得低,我就得跟着降价,结果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
为了整治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等三个部门最近出台了一套行为规范,简单来说,就是为平台制定了一些规矩。
这套规矩的关键点就几条,平台定价必须透明,不能藏着掖着,价格什么的都得公開,让用户一眼就能看清楚,不能搞恶意打低价的竞争,得讲究公平合理。
行家里手都觉得,这规矩确实挺重要的。
过去呢,监管基本上是出了事才去整治,现在呢,早早地就划好了规矩,让大家心里都清楚哪些事情能干、哪些不能碰,就像给平台画了一条“红线”,不让它们随意折腾。
话说回来,规矩摆在那儿当然是好事,但要真搞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像那平台的算法啥的,普通人根本摸不着头脑,要是平台暗中搞点猫腻,咋能查出来呢?
这就得有人专门盯着,而且还得有办法瞧平台后台的数据,不然规矩说起来都白搭,变成了“纸上谈兵”。
现如今平台、司机和乘客都觉得挺难的,想破局确实让人头疼。
其实,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不错的榜样。
比如啊,有些城市会给服务态度棒的网约车打“五星”评价,这样的车可以多赚点钱,乘客们也乐意为优质的服务掏腰包。
有些地方专门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网约车,车里都备着急救包,师傅们还会帮忙搬东西,现在这类订单也是越跑越多。
这事儿就说明,光靠便宜可不行,服务好才是真的拿手好戏。
从宏观角度讲,不光是网约车这块,整个互联网平台都得换换脑子了。
以前,大家都拼命通过“降价吸引客户”,如今得靠“创新赢得好评”来站稳脚跟。
将来,网约车平台或许得少点想着靠便宜抢订单了,而多点儿考虑怎么帮司机多挣点儿钱。
只有司机捞到钱,服务才会更上心,乘客满意了,才愿意一直用这平台打车。
想让平台长久发展,就得这样,否则一直“内卷”,最后没人赚到好处。
其实,这次关于网约车市场的变动,跟我们平时的生活其实很有关联。
对开网约车的司机朋友们来说,这事儿直接牵动着他们每天到底能赚多少钱、能不能安心继续干下去。
对于咱们打车的人来说,这也关系到出门是不是顺心、坐得是不是舒坦。
说白了,网约车市场规范管理,也反映出现在这个行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胡搞乱搞了,该有章法、稳步前行才是硬道理。
眼下,监管部门已经把政策推出去了,平台这边也逐渐在调整策略,步伐变得更稳妥一些。
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咱们叫网约车的话,估计会轻松不少。
不用再担心“统一价格”里有啥猫腻,司机师傅们也能多挣点踏实钱,整个行业变得更顺畅、更靠谱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