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开车去镇上,刚拐到十字路口,就听到旁边的货车司机跟他儿子聊 ——你说这新款铂智4X,变得更帅了点,但我觉得还是那股味。我当时心里一动,不知道怎么就记住了这句话。
最近看到申报信息,心里还真有那么点还不错——除了一些微调,动力提了点,外观显得更有趣。突然想到,除了电池和功率这块,很多人都只关注数据,反而忽略了细节,像新车的门把手还是传统的,没啥感觉,但我倒觉得这是个风向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车的溜背线条比之前更顺,线条变化不大,但更有流动感。也就是那种用意念划过去,车身会跟着跑的感觉(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像设计师刻意把线圈拉长了点。其实我对外观的变化并不大,但这也符合大众口味:细节之处做得更精细。
你注意到没?这次新车的电池还是由宁德时代供应(体感估算,容量大概在70到75度电之间,不太清楚确切数字),但容量没公布。算下来,续航都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微提升吧。对吧?尤其是560到615公里的差异——这差距,普通人用车也觉得够用;再多点,可能成本也会上升。(这段估算靠肉眼看估算的,不能太信,但大致方向不会差太远)
换个角度,动力提升挺关键的。163千瓦的单电机放在这个级别车里,日常用起来可以说够了;我估算这股功率,挂上加速感受,就跟在高速上猛踩油门,让我想起以前试过的某台车,提速绝对不能光看数据,实际感受更重要。
像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这次新款加的功率,起码比之前快了10%,大概能跟我车一样,几秒破百。他还说:前面这块电池,充电也很给面子,能快充到80%,大概30分钟,和夏天充空的话差不多。但我也想,这个快充,实际上是不是会损耗电池寿命?(这不一定,可能厂家有新技术来平衡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车身尺寸保持原样,还是那么长……其实我开始后悔刚才没探究,为什么设计没变?难不成设计师觉得没必要?或者研发团队空档期时间太紧?也许他们觉得外型成熟了,没必要再调整太多。
这也让我想到,很多朋友都他说:这个价位,买不到真正的好车。你说,17万到24万,能买到性能还不输中级车的中型SUV,心里是不是得有点就这?
但其实我对比了几款同价位车,像一台别的品牌的电动SUV,续航几乎一样,但动力就差很多。例如,某些车型,功率只有130千瓦,少了点干脆,加速反应没有铂智4X那么直接。同行销售员也说,动力感觉真的是区分平庸和不错的关键,要不是价格合理,估计早就被抢完了。
对比去年,朋友买了一辆同级别的车,觉得那个品牌的车线条更硬朗,可我觉得新款的细节设计更聪明。你觉得外形影响购买决策的比重有多大?(这问题,自己都不太确定。)
说到这,我还发现个有意思的细节——车的行李箱流线设计得很锋利,我猜可能是为了空气动力学,但其实用起来麻烦不少。比如放个大件,瓶瓶罐罐就得排排放,空间利用率反而下降了点。
我刚才还翻了下相册,发现里面有一张车门把手特写。你知道吗?这次改款门把手还是传统的按钮式,没用隐藏式电控,我还以为他们会把新技术搬进去,但其实也挺正常——毕竟成本在那放着。
我一直在想,他们在研发上都考虑了什么?电池能省多少?啊……实际上,这个大家关注的焦点,就是能不能让车跑得更远、 动力更足,可真正衡量我觉得还得看用车体验——瞬间提速的冲击感,换挡的顺滑度,跟朋友开车聊天中那句还能不能再快点一样,是实际感受。
现在市面上一些新款车型,续航和性能都在提升,但也带来套路——就像我前几天试的某车,新外观一出来,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这都让我怀疑:这个升级到底是不是对得起价格?口说无凭,也没办法,车价和配置真的很难拿捏。
我的心里其实更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车子的能耗和油电比。假设百公里成本在0.4元(体感估算,依据电价和能耗),那么续航360公里,差不多在144元左右。再算算油车,油耗在8升左右,百公里50元左右,续航也得跑800多公里才能比得过。
是不是有人会觉得这样比较有点枯燥?
但我觉得,真正的考察点,还是在于对车的感知——是不是操控灵敏?是不是在我想语音解放双手时能快反应?这些,跟我当初买二手车的时候,出门第一件事大多是检测刹车软硬度印象一样——细节决定用车的快感。
说到这,我还要问,像门把手老式的设计,在未来会不会变得遗憾?还是,设计师只是在追求一种经典?(这点我猜可能是因为成本,或者市场它们觉得还不能接受新技术的改变?)
掂量偏差点,买这车的人会不会觉得,我是不是太吹了?这也是我个人感觉,毕竟在实际用车过程中,动力提升、续航稳定、外观细节,都是能不能用的关键指标。
不用说,未来的版本会不会把电池容量再提高,或者把快充变得更快?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还悬着,不知道厂商会怎么回应。
谁知道呢?也许那天我会突然发现,车门上的那颗普通门把手变成了隐藏式按钮,或者,轴距缩短一点,空间变得更合理——这才是我挺期待的吧。
可触摸的小细节,其实反映了一个品牌的用心与否——你说,是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