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走进华为门店,一眼就被那台科技感十足的问界M9吸引。 坐进驾驶舱,鸿蒙座舱的流畅操作让人印象深刻,语音助手响应速度快得惊人,简直就像把一台旗舰手机放进了车里。 可仔细一看,车身上却找不到熟悉的华为Logo。 这种情况让人不禁好奇:华为明明把汽车智能系统做得这么出色,为什么偏偏不愿意自己造车呢?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鸿蒙智行系列上市四年累计交付突破44万辆,拿下中国新势力品牌在30万以上价位的年销量冠军。 这样的成绩单相当亮眼,特别是考虑到2019年华为刚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时,网上还是一片质疑声。 四年过去,事实证明华为在汽车领域确实有两把刷子。
华为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他们专注于做汽车的“大脑”,也就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而把制造车身的“体力活”交给合作伙伴。 问界M9起步价46.98万元,月销却能轻松破万,在中大型SUV市场绝对称得上“现象级”。 很多车主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那套智能系统,甚至有些特斯拉车主体验后都暗自羡慕。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车友会想:华为既然能把技术做得这么出色,为什么不自己造整车呢?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 直到了解到华为技术授权的毛利率能超过40%,而整车制造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5%,我才恍然大悟。 同样赚100元,一个是轻松收技术授权费,一个是劳心劳力造车卖车,换作是你,会怎么选?
从消费者角度看,华为这种模式其实给我们带来了更多选择。 如果你认可华为的技术,可以在不同价位段找到适合自己的车型——问界、智界、享界等多个品牌,覆盖20万到50万的不同区间。 假设华为亲自造车,可能产品线反而没这么丰富,价格也未必更友好。
不过啊,这种合作模式背后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 表面上是“合作共赢”,实际上华为掌握着相当大的话语权。 从智能座舱的界面设计,到智驾算法的细节调校,近2000条技术标准基本都由华为定调。 车企主要负责生产制造,而华为则负责定义“什么是一台好车”。
这种分工让华为在2024年上半年通过技术授权盈利22亿元,而合作车企如赛力斯也确实凭借问界打了一场翻身仗。 但利润的大头,还是被华为的技术授权费分去不少。 更关键的是数据控制,每辆鸿蒙智行车每天产生约1.2TB的驾驶数据,全部回传至华为云端,用于持续训练和优化AI算法。 这相当于成千上万辆车在不知不觉中为华为的智能系统“打工”。
华为不造车的选择,实际上是一场精明的战略布局。 建工厂、铺渠道、做售后,每一项都是资金黑洞。 看看蔚来投入上百亿仍在盈亏线挣扎,小鹏不时传出裁员消息,理想刚盈利又面临增长压力,就能明白整车制造的水有多深。 华为经历过制裁的艰难时期,若再在造车上栽跟头,对公司将是沉重打击。
造车周期也是个问题。 从研发到量产,没有三五年难见成效。 等车真正上市,市场可能早已被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分食殆尽。 而华为现在的模式,能让其技术快速适配多品牌、多车型,覆盖面广,赚钱路径也更灵活。
作为潜在车主,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这种模式能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上周我特意去试驾了问界M9,智能座舱的体验确实惊艳。 语音助手几乎能完成所有操作,响应速度比我用过的任何车载系统都要快。 智能驾驶辅助在高速公路上表现得相当稳健,自动变道、超车都处理得很流畅。
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华为虽然掌控核心技术,可品牌运营、终端定价、售后服务质量等,仍然依赖合作车企的配合。 之前问界M7经历过停产,销量也有起伏。 一些车主反映,智驾功能虽强,但偶发小毛病,售后体验也不如特斯拉顺畅。 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合作造车”模式的潜在短板。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 特斯拉再次降价,比亚迪推出更具性价比的智能车型,小米也已经躬身入局。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只做大脑,不做身体”的路径,究竟是大智慧,还是潜藏风险?
我觉得,真正的高手,未必亲自下场搏杀,而是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华为不造车,或许比造车更具威胁——它正试图让所有车企都离不开华为的技术体系,成为汽车界的“安卓生态”。 到那个时候,车身上是否印着“HUAWEI”,还重要吗?
车友们,如果你正准备购买一辆智能电动车,是更看重品牌,还是技术方案? 面对华为这种“技术赋能但不造车”的模式,你会作何选择?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