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一场始料未及的“技术路线地震”——曾被贴上“过渡技术”标签的增程式电动车(EREV),以40%的市场份额强势崛起,彻底颠覆了行业对“纯电为王”的固有认知。小鹏、理想、问界等头部车企集体押注,销量与口碑双爆发,这场逆袭背后,是技术妥协与市场理性的终极博弈。
一、用户用钱包投票:纯电焦虑催生“实用主义革命”
增程式的爆发,源于用户对纯电车型“续航虚标”“充电依赖”的深度不满。数据显示,92%的增程用户每日通勤里程不足100公里,理论上可完全依赖纯电,但充电设施不足、节假日长途出行刚需,让“续航焦虑”始终如影随形。
场景痛点:一位深圳车主坦言:“理想L6的400公里纯电续航覆盖了90%的通勤,但周末带家人自驾游时,油箱才是安全感。”这种“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模式,精准切中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
成本优势:增程车电池成本仅为纯电车型的50%,车企得以将售价压低至15-20万元区间。零跑C11增程版以15万元实现“纯电通勤+长途无忧”,成为下沉市场爆款,2024年销量突破12万辆 。
二、技术进化:从“鸡肋”到“全能选手”的蜕变
增程式技术历经三代迭代,从初代“小电池+低效增程器”到如今的“大电池+智能混动”,彻底撕掉“油改电”标签:
续航突破:小鹏新增程车型纯电续航达430公里,支持5C超级快充(12分钟补能80%),宁德时代骁遥双核电池在-40℃仍可稳定工作,彻底打破低温续航衰减魔咒 。
能耗优化:理想L系列通过静音增程器将NVH控制在32分贝(接近纯电水平),馈电油耗仅6.5L/100km,比同级燃油车低30% 。
智能跃迁:问界M7搭载华为ADS 3.0系统,实现增程器与电机协同的“无感切换”,用户调研显示,87%的车主认为“动力衔接流畅度媲美纯电” 。
三、行业暗战:纯电与增程的“隐形博弈”
尽管车企高举“技术无过渡”大旗,但行业暗流涌动:
纯电的隐忧:特斯拉Model Y车主调研显示,17%用户因“长途充电焦虑”转投增程式,暴露出超充网络覆盖率不足(三四线城市仅40%)的短板 。
增程的威胁:比亚迪DM-i通过规模化将插混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区间,但增程式凭借更低的维护成本(无变速箱、发动机工况简单),在二手车市场保值率高出插混车型15% 。
政策博弈:上海取消增程式免费牌照后,其销量仍逆势增长23%,证明市场选择已超越政策导向 。
四、全球视角:充电基建决定技术生死
增程式的崛起,本质是“全球能源现实”的映射:
发达国家困境:欧洲因电网老化频繁限电,法国车主被迫在高温天凌晨充电;美国加州充电桩平均等待时间达45分钟,增程车凭借“92号汽油即补能”成为刚需 。
新兴市场机会: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5%,增程车销量年增速超100%,宁德时代计划2026年推出“光储充一体化”增程方案,直击离网地区痛点 。
五、未来之争:固态电池会终结增程式吗?
尽管固态电池被视作“终极方案”,但其商业化仍需5-8年。麦肯锡预测,2030年前增程式将占据中国新能源市场25-30%份额,原因在于:
技术兼容性:宁德时代研发的EREV专用半固态电池,可在不改变架构下实现纯电续航600公里,让增程式“无缝升级” 。
商业模式:增程车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通过V2G技术向电网售电,单辆车年收益可达3000元,创造新盈利模式 。
没有输赢,只有生存
增程式的逆袭,不是技术路线的胜利,而是市场规律的胜利。当行业从“技术至上”转向“用户为本”,答案逐渐清晰:能解决真实焦虑的技术,才有资格定义未来。正如一位车主所言:“我不在乎它是增程还是纯电,只要它能让我安心从北京开到三亚,就是好车。”
在这场生存之战中,没有永恒的技术,只有永恒的需求。增程式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备胎”到“主力”的蜕变,而下一个十年,新能源的终极答案或许仍藏在用户的每一次选择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