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的大厂会议室,空气里混着咖啡和打印机的热气。ESG汇报PPT翻到第47页,理想、比亚迪和吉利的标志轮番闪现,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能让自己不被领导点名的安全角落。你如果是我,会在这个时刻琢磨单车碳排放是不是只是下一个“大而不实”的数字游戏,还是被新势力的环保KPI裹挟着更深地卷入行业冷漠?
一个问题:这些在报告里大肆渲染的“碳足迹”、“绿色工厂”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究竟是ESG进步的标志,还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业自我感动?
ESG这三个字母,最近在新能源汽车圈变得像早晨例会的咖啡——提神,但很快就被遗忘。Wind数据显示,A股新能车整车上市公司里的ESG报告披露率已经高达87.5%。从理想到吉利,再到小鹏和蔚来,ESG已成车企间新指南针——卷完了性能和智驾,终于轮到“企业社会责任”登场。数字井喷之下,我们似乎终于迎来了新能源车企在环保、社会、治理上的“集体进化”。
有什么证据呢?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分别在MSCI拿到了AAA级顶格认证;比亚迪设了CSO,把“2045年全价值链碳中和”挂在门口;吉利更是号称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18%的降幅,绿色工厂和无废工厂玩得飞起。要什么有什,KPI和口号仅差区块链入场。
细看下去,发现“见实不见底”的惯用把戏——ESG评级为高,流程披露也热闹。可国际评级机构像MSCI看重的是风险管理和信息透明度,所谓的“AAA”往往跟实际减碳量、供应链问题并无正相关联系。也就是说,披露越像样评级越高,但那并不等于“减碳效果拔群”。比亚迪三类碳排放的数据,统计口径还在分歧中乱走。
你要问我的看法——不煽情也不冷漠,这一波新能源车企的ESG热潮当然值得肯定。核心产品贴合气候议题,这是天然优势。新势力们为了抢资本、刷国际存在感,会主动把ESG目标塞进管理层考核,甚至用区块链的姿势追踪每块电池的回收路径。数据透明度大幅提高,供应链碳追踪也开始有人管了。
但是,中国车企在ESG领域的最大优越感,有时候不过是因为“燃油-电动化转型”自带buff,国际评级机构喜欢听设计感强、环保故事完整、数据清晰的企业说书。割韭菜的方式从3年质保换成了十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连PPT的字体都更绿了。但,供应链治理、劳工权益、社会公正这些事,一直像电池管理系统里的虚电,哪天真断电才知道底细。
举个残酷一点的例子:比亚迪,在电动化赛道风生水起,在碳排数据上却仍存盲区,和同行相比口径各异。通用汽车今年范围三碳排高达36065万吨,它的销售量和统计法直接决定了数据口径,一旦比对,比亚迪的范围三碳排甚至低于一二的总和,不可谓不神奇。到底是中国车企用的“特调算法”,还是历史产能和供应链完整性根本不对齐?对于这种谜一般的数据,不妨像法医解剖室里的“失血量统计”,每个数字都值得重新称一称再放进案卷。
更有意思的是供应链。整车企业普遍用“OPM战略”大肆拖延应付账款,拿供应商当自家小金库用。过去五年,十家车企一共占用供应商资金3.1万亿元,节省下来的利息能让行业导演一场“账本版的嚎叫”。上汽集团今年靠拖账款,账上瞬间多了85亿,连利润结构都能翻个正负。比亚迪是个例外,但其他头部新能源和燃油车企都在借OPM勾兑现金流,连供应商的血汗都变成了行业的抗压神药。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看到车企ESG报告里洋洋洒洒地讲自己如何绿色、环保、创新的时候,其背后仍然可能是对上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压榨,以及对劳工权益的高冷处理。账单漂亮了,供应商的饭碗却越来越硬。行业上游研发和公益投入被迫缩水,人工成本不得不压到极限——环保的面罩下,一度是高强度、高压力的运营模式。
还有那些被关掉的燃油生产线,和即将被电动转型抛弃的工人。ESG治理里很少能看到真正的“正义转型”,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产线优化”当成落地举措,而忽视员工再就业和劳工保障,“绿色”就有点黑色幽默了。对于正在国际化的中国车企来说,对“人”的关注之于ESG,是迟早都会闹到台面上的敏感考题。
再说下企业未来可持续披露。治理机制不是年底请咨询公司写报告那一套,董事会需要有专人、专事、专流程地常规处理环境与社会议题。战略也得把环境和社会风险直接嵌进商业模式,不能用“成本高”搪塞筛查。年度指标该细到底,不能用“XX行动计划”敷衍交差。你以为ESG只是一份年终材料,其实可能是决定未来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尤其是在出口高增长,价格护城河即将被质量和绿色取代的阶段。
当然,车企的ESG进步并非全然无趣,报告写得再有故事,相较于现实里工厂的推注式运营、供应商的疲惫和数字里的迷雾,也只能称得上是“专业化的自我安慰”。像我们这些日复一日计算碳排、统计账款、分析治理流程的,久而久之容易对营销策略和外部评级产生本能性的怀疑,但黑色幽默就是,我们怀疑完了还是得按会议议程逐条研讨,仿佛证据链就是对抗现实的最后堡垒。
你如果是上汽供应商,会不会愿意用自己的现金流去给老板“免费贷款”,只为绿化行业画像一块?你如果是新能源车企的员工,被动迎来“正义转型”,会不会觉得ESG在你家的餐桌边始终留有空椅?这些问题,无论ESG报告写得多精致,现实终归需要细节里的体温。
所以,到底ESG是中国车企全球化之路上的加分项,还是下一个营销故事?在冷静剖析完公开数据和行业行为后,也只能留个不是很温柔的问题:既然绿色和公正终究要被市场检验,谁来盘一盘那一长串看不见的账单和不被点名的利益相关者?或许下次ESG会议室里,能有一句来自底层的自白——除了管理流程,我们还管得了吗那些小人物的未来?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