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出我所料,安世中国这次不仅恢复了供货,还偷偷地在欧洲汽车厂商的产业布局上做了点手脚,结果现在全世界都盯着这事呢。
开局没多久,剧情就突然大转弯:荷兰当局以“关键物资可得法”这条法规为由,临时接管了安世半导体(Nexperia)。
中国这边马上也出手,限制了安世在国内工厂的成品出口,欧洲的车企和不少零部件供应商顿时都紧张起来。
从10月中旬起,德国的VDA、ACEA这些行业组织接连发声,强调要是零部件一直供应不上,欧洲的整车生产随时可能陷入停顿。
与此同时,安世中国又开始对国内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还特别要求用人民币来结算。
这步虽然只局限于中国境内,但把“币种—供应安全—产业主导权”都绑在了一块儿,变成了新的变数,也彻底点燃了全球的关注。
这可真得留意了:一旦供应链的把控和支付体系都发生了变化,欧洲那些汽车厂商的角逐模式,会不会暗中被重新定义,默默地改头换面呢?
一、从总部到车间:控制权的角逐推动产业规则悄然调整
10月12日至14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宣布对Nexperia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临时控制措施,主要是因为公司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还涉及到欧洲重要技术和供应链的安全。
法院也暂停了原先中方高管的权限,把决定性投票权交给了独立董事;而政府在一年时间内,仍然可以阻止或者撤销那些被认定为有害的公司决策。
这可不是空话一堆,到了关键时刻,无论是国内外子公司的资产变动、技术转让,还是人员调配,都被政府牢牢控制得死死的。
当天,闻泰科技(Wingtech)在上交所的股价一度狂跌,外面的人一看,就立马联想到几年前英美对咱们半导体投资审查的事,觉得欧洲这次政策风向又要变了个大方向。
链条的另一端,中国商务部门和产业监管机构的反制措施也开始执行了,限制Nexperia在中国工厂生产的成品出口。
这一步一出,那些“算不上特别先进,但少了就不行”的车规级分立器件、功率芯片和信号芯片立马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
从10月16日开始,欧洲的整车厂和一线供应商反反复复地发出警示:要是Nexperia的供货不稳定,电控单元、开关、传感器这些关键模块的上游配件就会出现断链,生产线可能要么改造要么直接停工。
VDA提了,早在10月10日,业内就收到了Nexperia无法保证供货的通知;ACEA更是不客气,直言这事会直接威胁到欧盟车企的连续生产。
要晓得,Nexperia虽然没垄断整个行业,但在“成熟工艺+大量产能+高可靠性”的细分领域里,它的地位确实很难被其他厂商取代。
再深入一点,就是那种“公司里的公司”这种局面。
由于中欧“各管一摊”,Nexperia总部和中国团队在薪资、系统权限、合规声明上互相“辟谣”,公关和法务方面的信号搞得一团乱。
总部说中国员工的薪资和系统用起来“都没变”,可中国那边却一本正经地强调自己有权按照法律和规章独立正常地运作。
对于车厂来讲,这些可不是什么哔哩哔哩的小事,而是真真切切的风险:同一品牌在两个地区“各说各的”,供货的承诺和质量追溯链很容易出问题,SQA和PPAP的审核压力也会一下子变得更加繁重。
二、人民币结算那点“试点”操作:从国内卖货到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变强
出口受限那几天,安世中国重新给国内分销商发货了,只不过特别强调必须用人民币结算,而且渠道的下游交易也得用人民币。
这算是“内循环”的一个权衡之举,但不经意间变成了一个观察点:当结算货币从美元、欧元变成人民币后,供应链、资金流和合规流程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在对外的金融风险和跨境合规方面的问题反倒减少,交易的效率和到账的速度可能还会有所提高。
就目前来看,至少在中国境内,这项新规定已经开始实施了。
得说明一下呀,目前已知靠谱消息里,“人民币结算”主要是在中国境内的分销环节进行的。
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欧洲整车厂已经直接用人民币跟安世中国结算,也没有可靠的消息称车企集体签了三年的人民币长期订单。
反而,欧洲不少汽车公司和行业协会都在强调“评估风险、保证短期供应、制定备用方案”。
大众强调短期停止生产跟这事没关系,不过他们还是在紧盯可能带来的影响;而奔驰则说明短期的芯片供应已经有保障了,但对未来的情况则没有太乐观。
业内目前主要是想着先“止血”,没打算搞“币种变革”。
这提醒我们别被那些夸张的说法迷惑,也反映出一个实际:要换结算币种,得考虑清算体系、法律规矩、税务以及会计流程的全面匹配,绝不是在邮件里改改账户名那么容易。
不过,这个“单点试验”的象征意义,已经非常重大了。
以前,成熟工艺芯片的国际交易基本都靠美元为媒介,西方国家也借着金融制裁和合规规矩,搞起了“长臂管辖”。
如今,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主要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哪怕只是国内市场的交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在边界附近形成了一个“货币缓冲层”。
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其他芯片环节,比如封测、分立器件或特种功率芯片,也愿意跟着这么操作,国外客户为了“确保供应稳定可靠”,在适配多币种结算这方面就得真心考虑一下啦。
这未必能完全动摇美元的主导地位,但至少在车规级芯片这个“低调但真缺”的行业,多了一张可以用来谈判的牌子。
第三,欧洲汽车厂商面临的两难境地以及未来的方向:减轻风险、重新划定合作范围、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在产业方面,这次搅动就像一次实打实的压力测试。
这两年来,欧洲的车企一直在忙着“去风险”打算,但要彻底摆脱对成熟芯片的“依赖”,比起换个先进GPU还难不少。因为芯片的资格认证耗时长,规格更新也慢,上游的供货关系紧得不得了。一份物料清单里,可能藏着几十个不同型号的二三极管和小信号器件。
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汽车里的“螺丝钉神经系统”,虽然便宜又琐碎,但少了可真不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VDA和ACEA在10月中旬相继发声,呼吁尽早缓和政治气氛,把保障供应稳定放在首位。
即使那些说“短期没啥风险”的整车厂,也不敢把话说得太死。
从策略角度来看,欧洲车厂短期内应对的“Plan B”主要有三招:一是挺过这个季度的生产难关,尽快用完手里的库存和可以替代的零件,即使需要多花点临时返工和验证的成本也在所不惜;二是让一级供应商准备双重供应或冗余认证,把关键的分立器件供应分散安排到欧洲、东南亚以及中国台湾的封测工厂;三是与政策部门保持“热线”,推动荷兰和中国之间的技术与管理对话,起码不能让“出口限制”和“临时管控”两个环节相互增压。
这三条出路虽然都不算顺风顺水,但比起直接停产算下来,还是要强一些。
这些招数在行业协会的公开信和相关报道里都能看到影子。
更关键的是,这场“总部和本地工厂的角力”,再次把制造格局的实际情况摆在了众人面前。
虽然Nexperia挂名在荷兰,但它的全球供应链实际上严重依赖东亚地区的生产能力和配套资源。
这次事件让中国区的业务经受了考验,先稳住国内的渠道,再考虑外贸的恢复。
这倒提醒了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们:所谓“欧洲公司”的全球化,不代表“所有供应都来自欧洲”。
如果价值链中那些核心环节实际上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话,光靠法律上的规章来重新布局供应链,恐怕只会越来越难办。
回头看最开始那个问题,这可不是“换个币种就能天下太平”的美好幻想,而是关乎控制权、供应链韧性以及结算体系的实际调整。
眼下呢,欧洲车厂会更脚踏实地点,“先保障供应再考虑币种”,短期内是这么个态度。再看看中期,人民币在某些产业链和区域贸易中的使用可能会渐渐多起来,可要是要扩展到跨境整车交易,还得看相关法律法规、结算渠道和监管协作是不是配套到位款式;长期呢,欧盟的产业政策得跟企业内部的分工对得上,少搞点政治噱头,更多放在底层的工艺和产能布局上,耐心点投资,别急着走捷径。
关于“安世中国是否会彻底颠覆欧洲车企的产业格局”,这个问题答案很明了:至少,它让大家都看清楚了整个格局的核心所在——供应链、认证体系、支付方式以及治理结构。
在这四个方面,要是有人能少犯点错,那就能拿到制定下一阶段规则的话语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