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山西高速路上,明显能感觉到返程的车潮在升温。很多人都说,10月7、8号返程高峰,确实像天气预报一样准时搞事。尤其是8日,从早上10点到晚上九点,车位像蚂蚁一样爬满高速,开车的朋友都懂,真的是人挤人。
说实话,我身边每次返乡或者回城,心里都打鼓:不出点小错,可能就变成返程交通事故的新闻了。因为人少的时候还算游刃有余,一旦车流成了条长龙,就是谁都不好搞的事情。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知道了几个要点。比如说,山西的天气会变,前几天还晴好,今天飘点雨。虽然只估算,预计未来几天总共会有两到三次降雨,而这期间车主们最容易忽视的,是湿滑的路面和低能见度。
其实每次开车,都会觉得降速成了最必须刻在心里的事情。高速上,超速很刺激,但一场突然的急弯或者水坑,就会变成跨不过去的坎。我观察很多老司机其实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容易在疲劳和赶时间中忽略。
这次特别想到一个朋友的话,他在修车厂干了六年,说,大部分事故都说白了,是没控制好距离。你试想,一个跟车太近的家伙,一遇到前车突然刹车,无非是顺风车变出事的家庭施工队——车跟得太紧,刹得慢就追尾。或者看个手机,没注意到前面车贴地包皮的提示。
可以说,拉大车距,就是在变相给自己留安全缓冲带。我估算,平时距离5米差不多,但高速上,保持10米左右,至少可以多留出一秒到两秒的反应时间。这个间隔相当于你静止到起步的时间,更别做急刹车。
但另一方面,灯光也不能少。尤其雨大路滑时,开启近光、示廓灯甚至雾灯,看着实在舒服。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强调的:别等到雷暴天,才想改用雾灯。有人说,车灯像汽车的眼睛,其实很有道理。
雨天驾驶,说到底就是一种视线管理。而这次我还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车窗起雾,只用冷风或空调除雾功能其实还不够,有时候连开启冷风都不行。因为车内外温差大,雾起得快。于是我每次会开到最低速,然后用点几乎没人注意的小技巧:先打开点暖风,把车内空气湿度降低点,这样雾就不那么严重了。
积水路面,那就得用匀速慢行的原则。我的经验是:遇到积水,别试图飚高速穿过去,那样容易车事情闹大。涉水时,要用最低档,避免频繁换挡,减少发动机吸水的风险。有人说:小心进水,千万不要再启动。这个说法其实挺对的。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的车,深踩油门开了几秒,然后就哎呦哎呦熄火了。后来通知修理,店员笑着说:你这车被水坑玩死了。
说到这里,顺便想问问:你曾经遇到过有多糟糕的堵车情况?我朋友那次,带着孩子开高速,前面出点意外,堵了两个小时。那时候,我心里特矛盾,既像赶时间的士兵,又觉得交通调度的糟糕,切身体会到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那些导航报的路况上。
再补充点路况观察。像高速上的井盖,坑洼,和积水区,通常交通部门会在路面容易出事的地方,布置一些提示标志。但是,遇到大雨,标志往往被水冲没了,车轮又容易溅起泥水,影响后车视线。这个时候,远离大型车就极其必要。因为大卡车在水中刹车距离远,不比小车灵活。而且,大车的水雾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小车视线。这不,前天我高速上看见一辆大货车,洒出一条长长的水线,几个人在修补高速的水坑。
这让我想到,由于油耗、保养成本,我估算一百公里油耗大概在8-10升(体感),而且车子在雨天的轮胎磨损会更快。要像我这样普通车主,用得稳一点,保养的频次也要增加。对比一下同级别的SUV,可能价格相差10%,但油耗、底盘稳定性、排水性就差别巨大。有人会说:不就是个代步?但雨天开车,也是一场心肺比拼。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一直觉得,汽车和生活一样,都是折中的艺术——安全、效率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这次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遇到雨天,不能小奔快跑。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发生事故,可就得不偿失。
随机一个问题:你平时遇到堵车或者恶劣天气,会有什么特压抑的反应?我猜,很多人会惯性把油门踩到底,试图快点走,其实反而更容易走错路或者惹祸。这让我想到一件搞笑事儿,去年春节,我家附近一条高速,阴雨连绵,从早堵到晚,最后还是被交警用警示车引导绕开了某段。
路在脚下,开车其实很不高科技。更多时候,是一场心态的修炼。你觉得,遇到堵车,最容易犯的哪个错误?
(这篇还在继续脑洞中——就先聊到这里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