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技术和欧洲的那些事儿,我真是忍不住想吐槽。以前总听欧洲那边嘴硬,动不动就说中国“偷技术”,什么学生去英国、德国留学就扣个“间谍帽”,中企去欧洲投资就盯得跟防贼似的,办公楼都能被查个底朝天。中国人辛辛苦苦搞科研,他们却总说是“窃取”。但这两年风水轮流转,中国新能源和电动汽车都做到了全球领先,欧洲马上换了副面孔:偷不到就直接抢,还要莫名其妙地“技术上贡”,这操作简直让我笑掉大牙。
你说你堂堂一个欧盟,一直吹牛自己市场多开放,贸易多自由,结果现在干的事就跟地痞流氓抢地盘差不多。外媒报道欧盟准备出新政策,说中国企业想进欧洲市场,投资也行,但必须把关键技术、专利,还有核心工艺都交出来。说白了,你想赚钱可以,技术得给我,权利是我的,让你干苦力搬砖。以前还打着透明和公平旗号,现在直接不装了,面皮厚得能当锅盖。
欧洲那些高官发言说得冠冕堂皇,“中国对外企也要求原材料、工艺本地化,你们也别太双标”。问题是欧洲以前是真不让核心技术流出去,设个规则也只保护自己,坚决不让别人获利。现在中国厉害了,造电池、造车都牛气冲天,他们就一副“反正你给我技术,剩下的事再说”。这算什么道理?自己嘴里说的是市场自由,手底下干的全是明抢。整个逻辑,说白了,就是怕自己落后了,急了眼,把脸都不要了。
别的不说,就说动力电池这个领域。以前大家都说日本、韩国做得好,结果这几年,中国电池技术直接碾压全球。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不仅国内能打,还把工厂开到欧洲,钱投下去了,工艺带过去一部分,但核心技术死死攥在手里。欧洲人一看,中国真是走在前头了,自己发动机、燃油车搞了百年,电动车还得靠中国的电池供应。欧洲各国经济又不景气,高科技研发还不如中国,这种技术差距让他们夜里睡不着觉。
去年欧盟那场新能源车反补贴调查,就是“明抢”的前奏。说是查补贴,其实是找茬,非要中国车企交客户电话、财务数据、工厂配方,连企业内部机密也想掏空。哪里是查补贴,本质就是逼中国交技术,欧洲自己搞不出来,还妄想给安装队一样把全套秘诀搬回来。以为中国人傻钱多技术给你白送,结果人家一看,根本没这个好事。
说到底,中国电池、车企这些年投的钱、砸植物、养团队可不是“偷”的。中国中小企业和科学家熬了十几年,才把这些技术磨出来。能做到低成本高性能,不靠抄袭,靠的是坚持和投入。而欧洲,那条路早走过一遍,现在却希望中国人让路,把独家秘籍双手奉上,还要说是“公平竞争”。真是做梦都能笑醒。
其实,欧洲对技术保护是出了名的死板。以前中国买点设备都难,什么“出口控制”“重要技术不得流出”,生怕别人学走点门道。现在中国电池技术列入禁止出口名单,工艺配方、核心算法、关键材料全都看得特别紧。欧洲工厂能设,但最多搞组装,不能搞“技术中心”。想拿到核心技术?那还得过中国商务部那关。
这事说到外交层面也挺有意思。欧盟最近对中国企业又提了新要求,结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根本没正面搭理,叫记者自己去找相关部门。大家也清楚,中国早就说过:“强制技术转让没门,贸易保护主义不行,侵犯企业自主权更不行。”丑话说到这份儿上,欧洲非要装聋作哑,眼瞅着自家车企、化工、机械都被中国赶超,心里那个急,只能拿政策和嘴硬来延缓自己落后的事实。
其实欧洲这次摊牌,完全是被现实逼出来的。中国新能源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头羊,市场份额不停上涨,宁德时代在西班牙投入数十亿欧元建电池厂,比亚迪在匈牙利搞整车项目,整个欧洲市场都被中国高科技企业搅动了。自己造车难,电池也搞不定,本地厂商还想分一杯羹。如果不能逼中国让步,那欧洲以后还怎么和美国、亚洲竞争?
所以,欧洲终于不装了。以前打着自由主义旗号,嘴上“欢迎全球企业”,实际上各种小动作不断。现在索性摊牌,摆出“市场换技术”的算盘。只不过中国这代企业家不是老实人,早被各种国际套路练得精明了。中国新科技企业知道底线,核心专利不卖不转,工艺流程死守。欧洲嘴上再怎么急,手里其实能拿到的根本不多。就算你让中国来建厂,最关键的配料、自动化系统、工艺参数都留在国内,那些外包工厂就像扣着壳的鸡蛋,撬不开吃不到真东西。
你再看看欧洲之前的做法。为了靠噱头留住点技术优势,东拼西凑搞点产业联盟,结果资金不够、团队老化、创新乏力。德国搞电池,人手不够、材料不行;法国造车,新技术没人敢投。遇到卡脖子项目就想到中国,啥都想要,就是不想体面。自己一边敲打中国“别抄”、“别偷”,现在却巴巴地等着中国给技术,结果碰了个软钉子。
欧洲那套贸易自由、技术交流的说法,本质就是强者自己定规矩。以前欧洲强,技术领先,说什么都是“国际准则”。只要中国技术落后,他们就满口“保护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战略不可外泄”。现在中国崛起,技术赶上来了,就把保护主义说成“互惠互利”,这不是耍赖是什么?中国企业也不是一开始就“技术自信”,过去吃过不少亏,好技术被偷过,工厂也被假装合作转移过设备。现在学精了,政策管得死,不是你一句话、一个政策就能撬开的。
其实,这种转变正是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本质。谁有技术谁说话硬气。以前欧洲企业全球扩张,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在技术掉队就急着要别人的成果。说到底,欧洲自己的创新乏力才是根本。网上不少评论都说得明白,看一个国家的底牌,最终还是看技术。中国新能源、电池、汽车靠自主研发一步步做到世界领先,别人说什么都没用,现在规矩也不是谁说了算。
有人觉着这是坏事,但在我看来,这种国际上的真刀真枪还是好事。中国技术掌握自己手里,欧洲想要就得出大价钱,甚至未必买得到。等他们真正扛不住落后了,或许会主动放开市场和技术交流。到那时候,中国企业才真正成了全球主导者。欧洲过去的优越感和双标,其实就是没把中国当平等伙伴。永远觉得自己是老师,中国是学生。等中国真厉害了,又变成了“学生必须上贡”。这逻辑都讲不通,他们还乐此不疲。
说到最后,我们从这事里能看明白几点:技术是硬通货,想靠市场换技术,没那么容易;中国企业越来越自信,有实力就敢拒绝不公平要求;国际规则其实是实力定的,谁强谁定。欧洲摊牌后,中国没必要吵吵闹闹,该干啥干啥,不回应就是回击。能做的坚决做,不能做的死守底线。未来中国还会继续突破,想抢技术、搞讹诈,都不会得逞。
这样一来,也提醒我们自己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必须牢牢掌握核心技术,不能掉以轻心。哪怕别人摊牌逼你让步,只要底气足,回绝就对了。中国走到现在这一步,就是靠不偷、不抢、实打实研发把行业做到世界前面。欧洲要想跟中国玩技术,恐怕还得练十年八年。没那个本事,光靠嘴硬和耍赖,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