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起诉博主,恶意贬损i8车型,微博十万粉丝惹官司

现在这个社会,咱们买东西,特别是像汽车这样的大件,谁不得先上网查查、看看评测?

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博主、大V都在那儿讲车,好的坏的,说的头头是道。

咱们普通老百姓,就是想通过这些视频,了解一下真实情况,别花冤枉钱。

理想起诉博主,恶意贬损i8车型,微博十万粉丝惹官司-有驾

可问题来了,如果这些所谓的“评测”本身就不靠谱,甚至是为了黑而黑,那咱们不就成了被蒙在鼓里的韭菜了吗?

最近,理想汽车就把一个有十多万粉丝的微博博主给告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网上炸开了锅,也把这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其实不复杂。

有个叫“25度考场”的自媒体账号,在微博上有12万多的粉丝,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汽车博主了。

就在9月16号,他发布了一个视频,评测的是理想汽车的新车型i8。

视频的标题起得就挺有意思,叫《理想不理想,拥有最低风阻的理想i8续航多少》。

你看这标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挑刺儿的节奏,“理想不理想”这几个字,直接就给视频定下了一个负面的调子。

果然,视频里的内容,就是想方设法证明理想i8这款车不咋地,特别是续航方面。

可理想汽车那边不干了,他们觉得这个评测根本就不是客观公正的,完全是恶意抹黑。

在9月23号,理想汽车的法务部直接发文,点名道姓地宣布,已经完成了证据固定,准备起诉“25度考场”。

理想汽车给出的理由有两条,说得也挺具体。

第一条是说,这个博主在测试的时候,用了一些不正常的、不规范的操作,但是他在视频里却把这些操作给藏起来了,没告诉观众。

这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评测一个手机的电池能用多久。

一个正常的评测,可能会模拟我们日常使用的场景,看看视频、刷刷网页。

但如果一个人为了证明这个手机电池不行,他把屏幕亮度调到最高,同时开着好几个大型游戏,还开着手电筒,就这么让手机硬耗电。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这手机续航真差,俩小时就没电了!”但他绝口不提自己是怎么把电耗光的。

理想起诉博主,恶意贬损i8车型,微博十万粉丝惹官司-有驾

这种只说结果、不说极端测试条件的行为,就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它给出的结论在正常使用中根本不会出现。

理想汽车认为,“25度考场”在测试i8续航的时候,就干了类似的事情,通过一些非正常的驾驶方式,故意把续航里程跑得很低,然后以此来攻击产品。

第二条理由是,视频的剪辑有严重问题,是“选择性剪裁”。

也就是说,整个测试过程可能很长,里面有对理想i8有利的数据,也有不利的数据。

但这个博主在做视频的时候,把那些能证明车辆性能还不错的部分全都剪掉了,只留下了那些看起来性能很差的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拼凑在一起,引导观众得出一个“这车不行”的结论。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场球赛,如果剪辑师只把一个球队失误丢球的镜头放给你看,那你肯定会觉得这个队踢得烂透了,但实际上人家可能在其他时间踢得非常精彩。

这种剪辑手法,目的性就太强了,已经脱离了客观评测的范畴,变成了有预谋的“定点打击”。

这两条指控如果属实,那性质就相当严重了。

对于一家车企来说,产品的声誉就是生命线。

尤其是在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候,续航里程、性能表现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数据。

一个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博主,发布这样一条带有严重误导性的负面视频,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很多潜在的消费者可能就因为看了这么一个视频,就直接放弃了购买这款车的念头,这对车企造成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理想汽车这次反应这么激烈,直接选择对簿公堂,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强调,公司不怕批评,也欢迎用户提出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绝对不能容忍这种为了流量而捏造事实、恶意抹黑的行为。

而且,理想汽车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国家相关部门最近正在开展一个“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其中明确要把“虚假或不规范测评”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理想汽车这么一说,就把这次起诉从一个企业和博主之间的商业纠纷,上升到了响应国家政策、维护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

这一下子,就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意思是说,我们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整个行业的风气。

理想起诉博主,恶意贬损i8车型,微博十万粉丝惹官司-有驾

这件事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现在的网络环境确实是鱼龙混杂。

做自媒体的门槛低了,人人都可以是“评测师”,但水平和职业操守却参差不齐。

在流量就是金钱的逻辑下,一些人为了博眼球、吸引粉丝,就喜欢走极端路线。

要么就是往死里夸,成了厂家的“传声筒”;要么就是往死里黑,靠制造争议来收割流量。

客观、中立、理性的声音,反而有时候会被淹没。

这次的事件,无疑给所有自媒体内容创作者敲响了警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有边界,不能以“评测”之名,行“诽谤”之实。

一旦越界,就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其次,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也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分辨能力。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看到一个视频、一篇文章就全盘相信。

在看一个车评的时候,要多长个心眼。

不能只看他最后的结论,更要看他的评测过程是不是透明、是不是严谨。

比如,他测试续航的时候,有没有公布当时的气温、路况、平均时速、空调设置这些关键信息?

他有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对比其他车型?

如果一个评测,通篇都是情绪化的语言,结论下得特别绝对,但就是不给你看详细的测试数据和过程,那这个评测的参考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们应该多看几家不同博主的评测,相互对比,尤其是那些愿意花时间把测试条件和数据都讲得清清楚楚的,才更有可能是相对靠谱的。

总而言之,理想汽车起诉博主这件事,不仅仅是一场官司,它更像是给当前混乱的汽车自媒体圈投下的一颗深水炸弹。

它暴露出了流量经济下的一些乱象,也预示着行业正在走向规范化。

一个健康的汽车市场,需要的是真实的产品力竞争和理性的舆论监督,而不是靠黑公关和假评测来进行互相攻击。

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让网络评测回归其本质,真正地为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