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武汉传来一则“新鲜”但又让人五味杂陈的消息:原本年产量高达数十万台的东风本田二厂,居然要改造成商业楼盘了。要知道,这块厂地才2022年才刚从神龙汽车手里高价买下,不过三年,车轮变商铺、车间改地砖,这速度和套路快得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其实,细心的人早就嗅到这个味道:早在2024年,本田中国就宣布会关闭武汉、广州两家工厂。如今连厂房都要赶紧挂牌转卖,这年的日子,连“向来不差钱”的本田也开始精打细算了。
说来说去,归根到底是日系车、尤其是本田,在中国市场真的快卖不动了。你看懂车帝每月发布的数据,本田新能源车全年销量不过2万多台,月均两千,放在中国千万辆级的新能源市场里,这点量还不如有人家小厂新品牌一个车型卖得多。再看看东风本田的e:NS1,一年正经销量仅1400多台;兄弟广汽本田雅阁PHEV,也只能偶尔月销几百辆。要多惨有多惨。至于什么新品灵悉L,上市九个月“喜提”一千台不到,这业绩,真尴尬得可以。
人们难免要问:本田怎么玩砸了?其实本田在电动化方面起得不算太晚——比丰田、日产要快。2018年就抛出VE-1,2022年推e:NS系列,看起来有点先锋范儿。可惜他们所谓的“电动化”,只是把燃油车改头换面,电池一塞,标换一下,一台“新能源本田”就新鲜出炉。配置老旧、技术敷衍、续航虚高,这操作在中国消费者眼里早就掉价。别说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新能源品牌,就连特斯拉都要在一边偷笑:同样的钱,谁买你诚意不足的“油改电”?
更绝的是,本田还顽固地沿用过去那一套“你抄我、我抄你”的双品牌套路:广汽本田出个车,东风本田跟着换标卖同款。油车时代还能靠渠道撒网浑水摸鱼,现在的消费者个个如火眼金睛,哪里还容得你这样卖弄小聪明?说到底,本田迟迟不敢断了燃油车这条命脉,继续降价去库存,而本该力推的新能源板块却“雷声大雨点小”,彻底跟不上时代节奏。
其实本田之困,并不是孤例。整个日系车企,如今都落进了“泥潭”。数据最诚实:丰田2021年还能稳坐200万台销量大户,可两年内掉了一成还多;日产更是惨不忍睹,短短六年销量硬生生被砍了一半。反观中国自主品牌,比亚迪、吉利、理想们新能源、智能配置玩得飞起,价格还更亲民,用户体验比本田那种“傲娇而守旧”的状态高了不止一点点。换车的年轻人早就不再把“日系三剑客”当回事,人们一边调侃“本田大法好”,一边默默下订国产新能源。
关于“造车变盖楼”,神龙汽车几年前就已经“示范”过了。老厂摇身变成商业街、人气还挺旺。倒是本田真能靠卖地回血,解决不了根本矛盾。在中国市场的“地基”快被掏空了,这种“自断一臂”的操作,更像是一场黯然撤退。数据说话,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华销量又缩水了两成多,一边盖楼一边清仓——说是“转型升级”,谁信?
网络上的调侃也多了起来:以前买本田图个省钱省心,如今国产新能源,便宜又智能,“省”出了成倍幸福感。不少前车主在论坛分享心得:“雅阁换比亚迪汉,续航焦虑没了,辅助功能还更强,本田以前引以为傲那些用户体验,现在全成笑话了。”
自在随着交付量崩盘,工厂变商场,日系燃油神话轰然散场。有人说,本田这波是“壮士断腕”。可环顾四周,丰田、日产依旧死守阵地,不肯彻底转身,谁又能保证明年的拍卖公告上,没有下一个“老朋友”进场?燃油时代的荣光一去不回,日系车想要浴火重生,靠换“地皮”可不够,“换脑子”才靠谱。停在展厅里的不是新车,而是最后的背影。
时代的车轮,不为任何品牌停留——无论本田是第一家,还是下一个,只要诚意掉队、创新迟缓,结局都不会比撤退好多少。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