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迎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的舆论场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从碳纤维前舱盖的“功能缩水”争议,到售后服务的“挂号式排队”,再到被诟病的“赛道成绩解锁性能”机制,这家以“互联网速度”崛起的新势力车企,正经历着用户信任的崩塌与品牌价值的拷问。

“碳纤维门”:从技术标签到信任裂痕

事件的导火索是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款售价4.2万元的选装件,被官方宣传为“复刻纽北原型车”“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甚至雷军本人曾在直播中强调其“内部结构改动”和散热功能。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通过拆解和测试发现,量产版的碳纤维盖板仅保留外观设计,内部风道被简化为装饰性开孔,散热和导流功能几乎为零。

一位车主直言:“花高价买的只是一个‘情绪件’,连塑料支架下的结构都和普通版无异。”

小米汽车迅速致歉,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然而,这一方案被车主斥为“缺乏诚意”——改配需重新排队等待数月,积分补偿与4.2万元的选装费差距悬殊,更关键的是,车主认为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要求无损退车。

小米汽车迎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有驾

截至5月11日,已有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委托律师集体诉讼。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小米汽车“技术标签”的崩塌。SU7 Ultra作为定价52.99万元的高端车型,承载着小米冲击豪华市场的野心,但其核心卖点被用户质疑为“实验室数据”与“营销噱头”的缝合体。

从“纽北调校底盘”的实际驾驶落差,到AEB系统在事故中的失效争议,技术落地与用户预期的脱节,正在动摇品牌的立身之本。



售后困局:销量狂奔与服务跛脚


如果说“碳纤维门”是信任危机的爆发点,那么售后服务的短板则是长期积累的隐痛。小米汽车2025年销量目标提升至35万辆,但截至3月,全国仅有33家售后服务中心,且集中于一线城市。上海车主预约维修需“熬夜抢号”,湖北车主为补漆往返700公里,西部省份甚至只能依赖省会城市的网点。这种“买车容易修车难”的窘境,与雷军“天天上热搜”的流量光环形成刺眼对比。



更让用户不满的是,小米在服务政策上的矛盾态度。例如,SU7 Ultra车主抱怨车机系统更新后,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被调侃为“车企教用户开车”。

小米汽车的崛起,离不开雷军个人IP与互联网营销的加持。

无论是“对标保时捷”的豪言,还是“地表最快量产车”的标签,都精准击中了用户对国产高端车的期待。然而,过度依赖流量也埋下了隐患。

当宣传的“赛道级性能”被用户实测打脸,当“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沦为“为妥协辩解”,流量红利迅速转化为信任赤字。

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预期错配”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演变为品牌危机。正如一位车主所言:“我们为信仰充值,却发现自己成了营销数据的分母。”


面对危机,小米汽车亟需重构与用户的关系。短期来看,开放无损退车、提高补偿力度是平息民愤的关键。



雷军在个人微博坦言,过去一个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句话不仅是个人的感慨,更是整个新势力造车行业的缩影。当资本热潮退去,用户开始用脚投票,唯有回归产品本质,才能在这场“信任马拉松”中存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