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朋友都刷到过。
这事儿的主角是理想汽车,起因是他们发布新车时放了一个碰撞测试的视频,结果引发了全网大讨论,甚至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物理知识是不是都还给老师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
事情得从2025年7月29日说起。
那天,理想汽车风风光光地为自家的第一款纯电SUV,名叫i8的,开了一场盛大的上市发布会。
发布会上,为了展示这辆新车的安全性有多牛,理想汽车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里,一辆重2.6吨的理想i8,对着一辆8吨重的东风大卡车就这么直直地撞了上去。
按咱们普通人的想法,这不就是鸡蛋碰石头吗?
可视频里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那辆8吨重的大卡车,被撞得四个轮子都离地了,整个车头高高扬起,驾驶室甚至都出现了撕裂的痕迹。
反观那辆理想i8,车身却非常完整,尤其是驾驶舱部分,几乎没什么变形。
这个视频一放出来,网上立刻就炸开了锅。
一开始大家都是“哇,理想这车也太结实了吧!”但很快,画风就变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质疑:“这不对劲啊!2.6吨的小车把8吨的大家伙撞飞?这不符合物理常识啊!”大家上学时都学过,一个物体的能量和它的重量、速度都有关系,这么大的重量差距,怎么看都应该是小车受损更严重才对。
一时间,各种分析帖、科普帖层出不穷,网友们纷纷化身“物理课代表”,开始论证这个碰撞结果有多么“反科学”。
就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视频里那个被撞的“倒霉蛋”——东风柳汽,也就是那辆重卡的品牌方,也下场了。
他们没有直接指责理想,而是玩起了“文化人”的套路,连续好几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海报,配的文字特别有意思,比如“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这句话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既是在说开卡车的司机师傅们安全第一,也是在暗戳戳地回应理想汽车,言下之意就是,你这营销做得有点过了,还是得脚踏实地才行。
这么一来一回,这事儿的热度就更高了,从一个技术讨论,眼看就要演变成两个汽车品牌的正面交锋。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再不出来说清楚,对谁都没好处。
于是在8月6日,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场面出现了:理想汽车、负责做这次测试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还有东风柳汽,这三家单位,竟然手拉手一起发了一份联合声明,算是给这场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份声明的内容,可以说是把整个事情的真相都解释清楚了。
首先,理想汽车主动承认了错误。
他们说,自己当时只想着宣传新车的安全性,没充分考虑到这个视频传播出去后,会把东风柳汽也卷进来,让东风品牌“无端陷入负面舆情”,说白了就是,为了秀自己的肌肉,不小心把人家当成了道具,还让大家误会这个道具不结实,对此他们表示诚恳道歉。
接着,作为权威检测机构的中国汽研也出来做了解释,这也是整个事件最关键的部分。
他们说,这次测试本身流程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出在信息的传达上。
原来,视频里那辆被撞的东风卡车,并不是我们平时在马路上看到的那种用来拉货的、功能齐全的商品车。
它是一个专门用于碰撞测试的“移动壁障车”。
这个“移动壁障车”是什么东西呢?
通俗点说,它就像是拳击手练习时打的沙袋,或者拍电影时用的道具。
它的重量是标准的8吨,但它的内部结构、重心分布、车架刚性等等,都是为了满足测试标准而专门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被测试的车辆提供一个稳定、可重复的碰撞条件。
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撞”。
所以,理想i8撞的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陪练”,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对手”。
中国汽研的歉意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开始就向公众说清楚这个“陪练”的特殊身份,导致大家误以为这是一场真实世界里的“街头斗殴”。
最后,东风柳汽也表现得很大度,表示接受道歉,并且强调自己会继续“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呼吁整个行业要公平竞争。
三方还共同倡议,所有车企在做宣传的时候都要讲诚信,不能通过贬低对手的方式来抬高自己,检测机构也要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真相大白之后,虽然争论平息了,但这件事带来的后续影响却不小。
理想汽车这次有点“弄巧成拙”的营销,并没有给新车i8带来预想中的火爆场面,反而让市场对它产生了疑虑。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股价,发布会第二天,理想汽车在香港的股票价格大跌了12.84%,这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是相当大的损失。
而且,按照新势力的惯例,新车发布后很快就会公布收到了多少“大定”订单来展示人气,但理想i8上市快两个星期了,官方一直没公布这个数据,这从侧面也说明,消费者对它的热情并不高。
其实,这场风波背后,反映出的是理想汽车在纯电动车领域的深深焦虑。
我们知道,理想之前靠着增程式的“奶爸车”可以说是在市场上独孤求败,但在纯电动SUV这个赛道上,竞争可就激烈多了。
前面有乐道L90,价格比理想i8便宜了将近三成,主打一个性价比;后面还有问界M8,靠着华为强大的智能驾驶系统,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
在这样的夹击下,理想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所以才急于想把“安全”这个最基本、也最能打动人心的点,拿出来大做文章,结果因为方式方法没掌握好,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困境。
说到底,这场从碰撞测试开始的喧嚣,最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行业正在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未来的竞争,到底应该靠什么?
是靠天花乱坠的营销,还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
答案其实很明显。
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真正把心思花在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上的企业。
而诚信和自律,正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从“营销战”走向“技术战”,从互相攻击走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最宝贵、也最坚实的基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