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汽集团卖出44万辆整车,跟去年比,猛增40.4%。环比上个月,也涨了21%,销量在整个行业里稳稳地拿第一。这数字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上汽这销量还能连续九个月增长,有点意思了。
我跟修理厂小王聊过,他说:上汽这回是真的发力了,供应链稳定多了,做事效率高,客户也有底气。其实供应链这块,简直就是个迷宫。你想想,研发一个新车,就像搭积木,有些块儿买不到,后面一节积木就搭不上了。上汽这回能撑住,靠的不只是人脉,更多是背后那一串串供应商里关系的磨合,和对风险的精准预判。简单点说,就是抢到了别人抢不到的料。
但我得说,头几个月我看数据,心里还犯嘀咕。毕竟卖车不能只看销量,还要看卖得赚不赚钱。销量爆增,利润是不是也跟着走?这事我猜测(纯个人观点,样本少),上汽这一波可能更多靠降价促销或者补贴撑面子,利润率没那么高。想想,每台车净赚1万和纯卖量赚个几百,看着销量漂亮,利润却薄得跟纸片似的,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前几天碰上销售老李,他说:你别看销量高,咱们上汽这边车型利润率不行啊,甚至有车是赔本卖的,但销量上去了,市场话语权抓紧了。我听完颇有点反胃,真心觉得赔本赚吆喝这话,放这里挺贴切。利润和销量的天平,得好好挑着走。
同价位的国产竞品,比如吉利和长安的几款SUV,销量旺是旺,但用户口碑差别挺大。长安的渠道比较下沉,客户群体更广,但品质控制还有点参差。吉利倒是做得稳,售后体系够厚实,买家用着心里踏实。相比之下,上汽这些年虽然叫板合资,但品质层面没做到一骑绝尘。这也就说明,销量虽猛,但用户满意度还有空间提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在研发层面,上汽这两年有两件事蛮重要:一是电动车平台的统一,二是智能驾驶辅助的硬件升级。平台化的目标是降低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就跟厨子用标准配方做饭,省事儿还够味。但现实中,平台用得好不好,还得看供应商配合。说白了,平台好比厨房的锅,锅好做饭快,但别指望锅坏了还能做出好菜。
对上汽真的复活了?这个话题,我保持点怀疑。毕竟销量数据下来没多久,利润表没见到,盘子里的现金流水不明朗,明天股市涨停不代表长期走强。还有一点,销售44万辆,假设平均利润只有1%,算下来净利润是不是能支撑持续投入,这得掰开揉碎算算。
顺带说下,我算了下,假如平均售价15万元,销量44万辆,销售收入约6600亿元左右。利润率若是2%,净利是132亿元。听销售老李说,利润率甚至更低,可能不到1%,那净利润就七八十亿,甚至更少。利润薄,罪不全在车企,供应链成本波动太快,电子芯片、原材料涨价,哪里都吃紧。
对用户来说,这事儿稍微有点意思。多卖车意味着渠道更激烈竞争,终端价格更透明,消费者可能会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但日后保养、维修费用会不会上升?这几个月我见不少客户问,这车,未来二手价咋样?保值率能到多少?我也只能给个粗略的估计,照这么卖法子,保值空间估计能到60%-65%上下算体感,走量车型才有戏。
这让我想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增长?是卖得多还是卖得好?上汽这半年主推焕然一新的轿车和SUV组合,确实把车型丰富了不少,但不同细分市场体验感差距不算小。东边店小赵说:同一款车型,南方用户反应冷启动问题多,北方用户偏爱高配。这差异让厂商头疼。毕竟研发不光是车身,还是一套本地化适配。
我发觉自己有点扯远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回过头讲销量,44万辆连涨九个月,不得不承认,上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找到了节奏。这个节奏,背后是多少研发人员加班熬夜,是多少供应链经理整夜电话协调,甚至多少4S店销售冒着风险提前备车换款。一个朋友跟我聊,眼里带点无奈:车卖得快,心里没底,啥时候又会卡脖子?物流这条链断了,马上塌。
说白了,汽车行业就是个大锅炖,所有环节得同步好才能出锅。上汽这回的成绩,背后是资源和体系的重整,但真能持续多久?用户抱怨声还多着呢,你说准备好了么?
现实反复告诉我,销量是成绩单,不是终极答案。上汽车主们,对于日常用车,最关心的养护成本和实际体验到底怎么样?这才是下一步更值得细细观察的地方。
你怎么看?上汽这波票房爆了,是真金白银,还是光鲜的数据背后藏着难言之隐?未来几个月,供应链紧张还能持续多久,市面上电动车和燃油车的混战会不会影响这新格局?这些问题,现在还很开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