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咱就是说,这日子是不是有点魔幻?
你早上出门,骑着陪你挤过早高峰、送过娃、买过菜的小电驴,心里还哼着歌,没准下午回来,它就成了“重点观察对象”,搞不好明天就得在车库里“养老”。
别觉得我危言耸听,这股风,从北吹到南,从10月开始,刮得是越来越邪乎。
我那在吉林柳河的表哥,一个东北纯爷们,前两天打电话给我,那口气,活像被人抢了过冬的酸菜。
说他们那儿下了死命令,10月底前,管你啥电动车,必须挂牌登记。
缺个发票合格证?
对不住,您的爱车“上路许可证”已吊销。
他骂骂咧咧地说:“我这车买的时候也没说要留发票啊,这不存心找茬吗?”
这还只是开胃小菜。
你把视线拉到福建宁化,那边更是直接进入“hard模式”。
人家不跟你搞什么登记备案,直接上“专项整治”,不戴头盔、改装加装、无牌无证,逮住一个就是一个“违章套餐”。
我一朋友在那边做外卖,说现在送个餐跟穿越火线似的,不仅要躲汽车,还得防着神出鬼没的检查点。
他自嘲道:“现在头盔都不敢摘,怕一不留神,人还在,车没了,这个月KPI直接归零。”
这事儿最妙的地方就在这,从白山黑水到武夷山下,再到贵州的崇山峻岭,大家伙儿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对这些满大街跑的两轮、三轮、四轮“电动铁疙瘩”痛下杀手。
你要说纯粹为了交通安全,我第一个举双手双脚赞成。
可你细品,这事儿真就这么简单?
这背后藏着的,可比那几条干巴巴的规定有意思多了。
现在江湖上流传着一套“武功秘籍”,叫“3禁4罚2淘汰”。
听着唬人,其实招招都往咱们普通人的腰包和饭碗上招呼。
什么“禁无牌无证”,听着在理,可当初卖车的时候,商家拍着胸脯说“放心骑,没事儿”,怎么一转眼,当初的承诺就成了今天的“罪证”?
还有那“禁改装加装”,这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我给车装个挡风被,是为了冬天不冻成狗;我换个大容量电池,是为了多跑几单外卖养家糊口。
怎么到了管理者眼里,这些都成了十恶不赦的“非法改装”?
这就好比你穿件衣服,自己缝了个口袋放手机,结果被告知“破坏了衣服原有结构,罚款”。
荒唐不?
至于那“4罚”,罚酒驾我没意见,喝了酒就该老实待着。
但“罚非法运营”这个事,就得掰扯掰扯了。
在很多公共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小县城、乡镇,那些三轮四轮“老头乐”,就是无数老人出门买菜、接孙子的腿。
你一刀切给禁了,让他们怎么办?
走着去?
这到底是城市管理,还是给老百姓添堵?
最狠的,还是那个“2淘汰”。
淘汰非标车,淘汰报废车。
一声令下,无数还能跑还能用的车,就因为不符合某个后来才出台的“新国标”,瞬间从“交通工具”变成了“工业垃圾”。
要知道,这每一辆被淘汰的车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几千甚至上万块的投入。
这钱,难道是大风刮来的?
这种感觉,就像你玩了半辈子的游戏,装备都顶级了,系统突然更新,告诉你“您的装备不符合新版本,已强制销毁”。
你说你气不气?
所以说,这场轰轰烈烈的电动车整治,表面上是一场秩序与安全的保卫战,里子却是一场标准、利益和民生的三国杀。
它暴露了一个很尴尬的现实: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画规矩的人,似乎永远不明白,那些在马路上风驰电掣的电动车,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不是一串冷冰冰的参数,不是一个需要被规训的“麻烦制造者”。
它是外卖小哥的战马,是中年男人清晨去批发市场进货的伙伴,是老奶奶去公园跳广场舞的“宝马”,是我们这些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的普通人,对抗拥堵、对抗高昂油价、对抗迟到的最后一点倔强。
我们不反对管理,但我们反对那种“一刀切”式的、不近人情的粗暴管理。
管理应该是疏导,是服务,而不是简单的禁止和罚款。
你嫌“飞线充电”危险,那就多建点安全又便宜的充电桩;你觉得“老头乐”不安全,那就出台一个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的标准。
光堵不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矛盾越来越深。
这10月的风吹过来,没人知道最终会把我们吹向何方。
但愿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城市,既有车水马龙的秩序,也能容得下一辆辆载着生活、载着希望的小电驴,安心地行驶在回家的路上。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