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半壁江山。
想想那天新闻推送刷屏,仿佛全网都在等着看铃木修的表情。
2018年,铃木中国业务的棺材板还没盖好,老爷子就和长安谈好了“白菜价”甩卖,仿佛在说:你们愿意接盘,我也不想装了,给你们点便宜。
那画面,和足球场上主教练临场换人时一脸不甘的样子,差不多。
谁还记得铃木巅峰那会儿?
22万辆年销量,满大街的奥拓、雨燕,都是“有车家庭”的第一台车。
可惜中国SUV市场突然像打了鸡血似的暴涨,2012年两百多万辆,2018年直接冲破一千万。
所有人都在高喊新能源、SUV,铃木偏要守着小型车阵地,像极了球场上死磕中路的老将,外面下雨他都不换鞋。
你说倔不倔?
铃木修那句“宁可倒闭也不向中国低头”,真不是气话。
印度市场他可以弯腰造平价神车,到了中国,骨子里的优越感就像被卡在喉咙。
明明销量崩塌,嘴上还得硬撑一套“战术没错,问题是你们不懂欣赏”。
有点像某些足球教练,一套阵容打到天荒地老,最后连板凳都坐不住。
可惜中国市场比足球还残酷,观众一旦起哄,没人会记得你的辉煌,只会盯着你何时下场。
长安捡到的“遗产”倒是没白瞎。
拿到铃木的旧工厂,直接翻牌新能源基地,产线动了两下,去年新能源销量就翻倍。
铃木留下的那些铁皮玩意儿,在长安手里变成了香饽饽。
你说是不是有点像豪门分手,前任刚走,现任一夜爆红。
市场这东西,从来不惯着谁。
SEO关键词“长安新能源”“铃木退出中国市场”不知不觉成了热门话题,流量嗖嗖地来。
说回来,铃木铁粉这几年活得不太容易。
二手奥拓开到修理厂,配件比黄金还难找。
维修师傅看一眼报价单,脸都笑出褶子。
你说情怀?
在配件市场那叫“情怀割韭菜”。
成年人谁还信情怀,账单才是硬道理。
那帮当年买铃木车的,现在都成了“修车群”里的活跃分子,偶尔还在群里发点奥拓老照片,怀旧得像在考古。
其实说白了,铃木败退不是谁的锅,更多是一种“我行我素”的自信过头。
中国市场变化快,政策说变就变,消费者胃口大得惊人。
丰田、本田都能灵活变阵,铃木非要走一条直路。
你说是战略短视,还是“老子天下第一”病?
有时候看他们的发布会,真觉得像看一场竞技体育的老将独白,台下观众早就换成了新面孔,自己还在回味当年。
体育圈里类似的例子也不少。
你说梅西当年在巴萨怎么横着走,换个联赛照样得重新适应。
铃木修的“倔强”也不稀奇,问题是你没跟上变化,没人等你。
体育和商业,谁都喜欢新故事。
长安新能源一路狂奔,谁还会关心铃木那些年在印度有多厉害?
你看,马拉松赛道上没跟上的人,永远只剩背影。
说到底,商业世界和体育赛场一样,讲究的是谁能适应新规则,谁能在风口浪尖上活下来。
嘴硬没用,得看你能不能掏出新套路。
铃木这一波,真算是给所有品牌上了一课:别把自己当主角,市场不陪你演戏。
你要问我长安为啥能翻身?
很简单,人家看得准,跑得快,把铃木的“遗产”变成了新赛道。
有意思的是,网友这阵子还经常在二手车论坛里聊铃木。
有人感叹“曾经的青春”,有人高喊“配件太贵”,还有人调侃:铃木退出中国市场,最开心的可能是修理厂老板。
流量倒是没断过,“铃木退场”成了流量密码,谁说冷门话题不能火?
写到这儿,话筒递给你: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坐上奥拓是啥感觉?
你觉得长安这波操作算不算捡漏?
评论区随便聊,别藏着掖着。
说不定你那段铃木的旧故事,正好就能炸出一波回忆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