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咱们身边不少人可能都动过这样的念头:工作不顺心,或者想找个时间自由点的活儿,干脆去开网约车吧?
听起来确实挺美,自己当老板,多跑多赚,好像方向盘一转,每个月万把块钱就到手了。
要是放在几年以前,网约车刚兴起那会儿,这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很多人也确实从中尝到了甜头。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如果现在还有人跟你说开网约车能轻松发财,那你可真得留个心眼,好好掂量掂量了,因为如今的网约车市场,已经不是那个遍地是黄金的蓝海,而是一片拥挤不堪,甚至可以说是“刺刀见红”的红海。
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就来看看各地交通部门发布的实实在在的数据,这些数字可能有点冰冷,但它能最真实地反映出成千上万网约车司机的现状。
就拿今年的一些公开数据来看,在浙江嘉兴,第二季度平均每辆网约车,一天下来只能接到大约11.9个订单,流水也就是214块钱左右。
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深圳,情况也不容乐观,7月份的数据显示,平均一辆车一天也就能跑12.8单。
再看看江西景德镇,一天的流水大概在240元上下。
更让人心惊的是重庆,在中心城区,有超过一半的网约车,在一天的高峰时段里,竟然一个单子都接不到。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无数司机师傅们天不亮就出门,在车里一坐就是十几个、甚至更长的时间,眼睛死死盯着手机屏幕,却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消耗着时间和精力,心里盼着下一个订单的提示音能快点响起。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其实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四个字:车多单少。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食堂,原来只有一百个人吃饭,有十个窗口打饭,大家都能吃上,还不用怎么排队。
后来大家一看,开窗口能赚钱,一下子冒出来五十个窗口,但吃饭的人还是那么多,结果是什么?
就是每个窗口前面都冷冷清清,大部分窗口一天也做不了几单生意。
网约车市场现在就是这个情况。
咱们再用数据说话,深圳持有网约车驾驶员证的司机师傅超过了32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实际上,每天真正在路上跑车接单的,平均下来只有9万辆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有二十多万拿了证的司机,要么是因为单子太少,选择了暂时不开,要么就是已经彻底心灰意冷,把车停在家里了。
在福建莆田,情况也类似,有2.4万名持证司机,但每天活跃在路上的,只有4300多辆。
大量的车和司机就这么闲置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无数家庭生计的煎熬。
车多了,单子少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每个司机能分到的蛋糕变小了,收入自然也就跟着大跳水。
还是说嘉兴,第二季度的日均流水,跟第一季度相比,每天就少了将近10块钱。
别小看这10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300块,一年就是3600多块,这对于靠一单一单跑出来的司机师傅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辛苦钱。
现在很多地方,司机师傅们辛辛苦苦跑一天,流水能有个二百出头,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但咱们老百姓得算一笔明白账,这二百多的流水,可不是纯利润啊。
这里面,平台的抽成得占去两三成吧?
你开的是油车,油费得花钱;开的是电车,充电也得花钱。
车子每天在路上跑,轮胎在磨损,各种零件在老化,保养的钱得留出来吧?
每年大几千的保险费,平摊到每一天是多少?
还有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就是车辆的折旧,一辆十几万的车,开上几年网约车,还能值多少钱?
这些成本全都刨除掉之后,真正能装进自己口袋里的,恐怕连一半都不到。
一天在驾驶座上坐十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颈椎也不舒服,最后算下来一天就挣个一百来块钱,这笔账算下来,还划算吗?
辛苦程度和收入回报,已经严重不匹配了。
可能有人会想,司机赚钱难了,那是不是钱都被平台赚走了?
其实,市场饱和到这种程度,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莆田那16家网约车平台里,有10家平台,每天的总订单量都不到1000单,这点单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平台的正常运营。
在苏州,今年第二季度,市场上的平台数量直接就减少了7家。
这意味着很多小平台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了。
小平台自身都难保,司机的权益和收入就更没有保障了。
而大平台为了留住乘客、抢占市场,也不得不持续投入,搞各种补贴和优惠活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地分摊到庞大的司机群体身上。
所以说,现在要是再看到网上那些“无需经验,轻松跑车,月入过万”的宣传,可千万别再轻易相信了。
这些话术,很多时候都是一些汽车租赁公司为了招揽生意而精心设计的“陷阱”。
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让你发家致富,而是看中了你口袋里的钱,想把车租给你,或者忽悠你贷款买车。
一旦你头脑发热,签了合同,就等于把自己绑上了战车。
从那天起,不管你一天能接到多少单,收入是多是少,每天的租金或者每个月的车贷,可是一分都不能少的。
他们是旱涝保收,而你,就成了那个在温水里慢慢被煮的青蛙,等感觉到烫的时候,可能已经跳不出来了。
根据一些地方的真实数据统计,全职的网约车司机,在刨除掉所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本之后,一个月的纯收入,大多也就在四千到八千块钱之间,这还是建立在超长工作时间的基础上的。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过度的竞争,正在悄悄地侵蚀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司机们为了抢单,压力巨大,难免会变得急躁。
有时候接到一个距离近的单子,觉得不划算,可能就找个理由取消了;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接下一单,开车可能就有点猛。
这些行为,都直接导致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下降。
乘客不满意,给个差评,又会反过来影响司机的接单率和收入。
为了弥补损失,司机只能更拼命地抢单,服务可能就更顾不上了。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司机抱怨—服务下降—乘客投诉—司机更难”的恶性循环,对谁都没有好处。
面对这样严峻的市场形势,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已经注意到了,并且果断采取了行动。
像长沙、上海、三亚、珠海等多个城市,早就向社会公开发布了行业饱和的预警,并且暂停了新的网约车运输证的办理。
广东东莞等地也明确表示,要严格控制新增的网约车数量。
这些政策的出台,其实是在给整个行业降温,也是在保护已经在这个行业里苦苦支撑的司机们,更是对那些正准备一头扎进来的人们,发出的最直接、最善意的提醒:这条路,已经太拥挤了,留给新人的空间,几乎没有了。
说一千道一万,方向盘终究是握在咱们自己手里的。
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停下来,冷静地想一想,仔细地算一算。
第一步,就是去当地交通运输局的官方网站上查一查,看看官方发布的真实数据,了解一下本地市场的真实情况,不要再被那些夸大的宣传蒙蔽了双眼。
第二步,就是给自己当一回会计,把账算细,不要只看流水,要把所有的成本都算进去,看看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天,到底能剩下多少钱。
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贷款买车才能入行的人来说,更要慎之又慎。
因为一旦你进来了,发现根本不像想的那么回事,想要退出,那辆已经贬值的车,和背上沉重的贷款,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
网约车,曾经是很多人灵活就业的理想选择,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与其奋不顾身地跳进这个已经饱和的“陷阱”里去拼得头破血流,不如先停下脚步,看清前方的路,为自己的血汗钱,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更理智、更负责任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