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快三点,公安局值班室的灯没灭,咖啡剩了半杯——味道像工业酒精掺了洗衣粉。桌上堆着电脑、厚厚的案件材料,还有几页截图:今日头条上的热贴,配着一张未上市“理想i6”的车图,内容活泼,故事狗血,结论惊悚。电池、合同、售后全有,缺的只有点真凭实据。这种画风,不用拉CSI进来,老刑警都能看出有猫腻。只是“猫”今天不剩几条命了,警方出手,倒是为这年头的舆论场添了点新鲜味。
你要是刚好刷到这则新闻,可能会顺手点开热评。有人骂理想汽车“玻璃心”,也有人啪啪叫好,觉得终于能管管那些“造谣MCN”。想一想,如果是你,是理想法务,第一次看到这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该不该直接报警?网络流量和品牌声誉,到底哪个更容易受伤?
事件的来龙去脉其实不算复杂,甚至有点套路化。理想汽车法务部声明:内蒙古某网络账号,在今日头条平台散布针对理想i6的虚假内容,捏造售后争议、歪曲电池供应合同,相关信息纯属编造。理想法务直言不讳,第一时间报案——信息发布当日就上了警局材料。公安机关追查下去,发现账号背后实际控制人是MCN机构,这机构不仅自产谣言,还批量收购账号,把网络谣言做成了流水线生意,用黑公关混流量赚钱。最后,涉案人员拿到了治安管理处罚——虽不见得镣铐加身,至少多喝了几杯公安局的“工业咖啡”。
理想i6这辆五座纯电SUV其实还没上市,9月26日才零点登场。配置、价格、设计——都算得上有备而来。可惜没等落地,网络上先有人“剧透走样”,摩拳擦掌开黑。一些MCN机构被指控通过散布投诉、编造市场崩盘消息,试图先声夺人争流量。至于前几日理想汽车法务部的动作——司法判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也是一通组合拳。法务部微博成了网络乱象的“曝光本”,每发一条,似乎在提醒行业,流量不是免死金牌,互联网也有边界。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谣言虽轻,对公共舆论与产业生态的损害却不容小觑。这样的案件,不仅检验着品牌方的公关反应速度,更是在考验平台与执法部门的协同能力。MCN批量制造谣言、账号背后做流量买卖,说白了就是用虚假信息操纵公众判断,用编造的投诉和“黑料”制造市场恐慌,最终从品牌的声誉与信任中偷取利益——这和现实里抢劫别人的钱包,本质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工具换成了文案和流量。
有时候身处行业内部,心里不免有点厌倦。从刑侦到法务,那些以谣言为业的“黑公关”,其实和某些老式诈骗犯没什么差别,只是骗的不是钱,而是注意力。你抓得快,他们写得快;你维权坚决,他们转头签新一批账号。平台一边收流量,一边声明“不容谣言”;MCN机构晒着处罚,加速变身下一个IP孵化场。公众看热闹不嫌事大,品牌方琢磨公关与法务,警察抓违纪抓散布虚假信息,大家都以为自己在努力维护秩序,但网民的注意力转瞬即逝——下一个“黑料”很快又会刷屏。
细节往往是最能藏玄机的。比如你很难找到谣言文案里的“证据链”,全靠道听途说,还用“某车主爆料”“匿名渠道”来包装。至于信息流转过程,MCN通常不直接发,先买账号,“抽屉里换马甲”,让谣言多地投放、多平台出现,变得“有声势”。其中有多少真实消费反馈?很少——扎扎实实的投诉数据太贵,编故事更划算。至于平台方,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认证投诉”多了再联合品牌“辟谣”,像给自己洗白添热度。这年头,流量的底色和水质都不太讲究,能做成一杯“咖啡”就算好喝,喝到嘴里才发现是冷的。
或许该自黑一句,做法务或者警检的人在这个舆论场上,常常像保洁大叔凌晨扫地——扫得很辛苦,第二天垃圾还是满地。平台的焦虑和品牌的受伤,MCN的“变现逻辑”和公关博弈,你说是行业进步了,还是秩序退化了?连刑警都学会了关注微博热搜,品牌方的法务干起了“反向自媒体”,网友们动动手指头就击毙一个新车型的声誉。说到底,这种网络谣言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比抓小偷还费神,抓住了这只猫,明天还有一窝等着你。
最后这事其实没什么完美答案。你说品牌方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管得太宽?MCN机构是不是行业生态的“赃点”?平台是不是该主动承担更多治安责任?每一问都像熬夜喝咖啡,提神但上头。信息永远跑不过利益,“真相”有时也逃不脱人情世故的裹挟。
我更感兴趣的是,下一个“理想i7”还没上市,会不会被编出更多新故事?网络水军、品牌自救、法务维权、平台分红……这些剧本会不会有一天都能被人工智能写出来?还是说,网络谣言这地盘,唯一不变的就是流量至上的信仰——你觉得,谁才是真正该为这场闹剧负责的人?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