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话题之一,莫过于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7即将迎来一次大换代。
相关的消息和图片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大量关注。
对于这款备受瞩目的家用SUV来说,这次的更新换代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很多刚刚提了现款车型的车主,心里可能很不是滋味,而那些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则在盘算着这新款到底值不值得等。
那么,这款即将在工信部亮相的新车,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它又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呢?
我们不妨一起来梳理一下。
首先,这次新款问界M7最直观、也是最受好评的改变,就是车内空间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现款M7虽然定位是中大型SUV,但它的第三排空间一直被用户们广泛议论,很多人反映,那个位置对于成年人来说非常局促,长途乘坐体验不佳,更像是一个应急座位。
而根据最新曝光的信息,新款M7的轴距从现在的2820毫米,一口气增加到了3050毫米,足足长了23厘米。
这个数字的变化,直接让新款M7从尺寸上迈入了标准的中大型SUV行列。
空间的增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后排乘客。
有消息称,经过实际体验,身高一米八五的成年人坐在新款M7的第三排,腿部空间都相当宽裕,甚至可以轻松地跷起二郎腿。
这和现款车型形成了天壤之别,意味着新款M7真正成为了一台能够让六位成年人都能舒适乘坐的家庭用车。
不仅如此,后备箱的储物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据说在正常状态下,放下三辆折叠婴儿车都不成问题,全家人带着露营装备出游,再也不用为如何装载行李而发愁。
对于那些真正有全家出行需求的家庭来说,这个空间的升级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除了空间,另一个重磅升级在于纯电续航能力。
新款问界M7将会换装来自宁德时代的更大容量的电池包,使其在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CLTC标准)达到了惊人的300公里左右。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增程式电动车来说,已经是非常领先的了。
它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通勤的上班族而言,完全可以把这台车当作纯电动车来使用,轻松实现一周充一次电,覆盖五个工作日的出行,日常用车成本将大大降低。
而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需要长途旅行时,车上搭载的1.5T增程器又能随时介入,彻底打消里程焦虑。
可以说,这样的续航表现,既享受了电车的静谧和低成本,又保留了燃油车的便利性,精准地满足了当下许多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当然,有升级的亮点,也存在一些引发争议的设计和配置调整。
在外观设计上,新款M7采用了和自家更高端的M9车型非常相似的家族化设计语言,尤其是那个标志性的贯穿式前大灯,辨识度很高。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建立起品牌统一的视觉形象,提升高端感。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套娃”式的设计也让一些追求个性和新鲜感的消费者觉得有些缺乏创意,少了一点惊喜。
比外观争议更大的是在智能驾驶硬件上的调整。
新款M7将搭载一颗高性能的192线激光雷达,并且创新性地将其隐藏在了前风挡玻璃的内部,这样做不仅让车头看起来更简洁,降低了风阻,也避免了外置雷达容易被损坏的风险。
但这背后,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技术决策:取消了前向的毫米波雷达。
在智能驾驶领域,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通常是相辅相成的。
激光雷达的精度极高,能看清物体的轮廓,但它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而毫米波雷达虽然精度稍差,但它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不受天气影响,能稳定地探测前方物体的距离和速度,是重要的安全冗余。
如今,问界选择拿掉毫米波雷达,完全依靠视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这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大家都在观望,这种方案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究竟如何。
这个改变,也让一些刚刚购买了带激光雷达的现款M7车主感到有些无奈,自己花高价买的配置,似乎在技术路线上很快就被迭代了。
最后,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价格。
一款车好不好,最终还是要看它的定价有没有诚意。
目前,为了给新款让路,现款M7正在进行大力度的优惠促销,一些地方的成交价已经降到了25万元区间。
而根据多方预测,经过全面升级的新款M7,起售价很可能会定在28万元以上。
一边是清仓甩卖,一边是涨价上市,消费者自然会用心里的秤来衡量。
新款M7涨价的底气,来自于更大的空间、更长的纯电续航,以及新增的CDC电磁悬挂系统,这个悬挂能有效改善现款车型被部分用户反映的行驶质感偏软的问题,让车辆在经过减速带或颠簸路面时更平稳、更有高级感。
但是,这个价位的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
它的老对手理想L7,凭借空气悬挂和舒适的家庭定位,售价在30万以上;小鹏G9则主打超快充技术;还有像零跑C11这样的车型,用更低的价格提供超长的纯电续航。
问界M7的定位非常巧妙,它比理想L7便宜,但可能提供了激光雷达;它比自家大哥M9便宜得多,但空间体验上却有了很大的接近。
不过,按照华为一贯的销售策略,28万的起售价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像零重力座椅、车载冰箱等提升舒适度的配置,很可能需要额外加钱选装。
这样一来,一台配置齐全的M7,最终落地价或许会轻松超过30万元。
这无疑是对消费者购买力的一次考验。
对于市场来说,“等等党”似乎又一次成为了赢家,他们等来了一款产品力更强的车型。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选择为华为的技术和品牌溢价买单,还是把目光投向其他同样优秀的产品,这就要等到九月份新车正式上市,所有价格和配置都尘埃落定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了。
全部评论 (0)